不支持Flash
新浪财经

标语的隐喻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8月26日 01:32 经济观察报

  本报首席评论员 孟雷

  8月中旬以来,各地政府都在忙着对计划生育标语进行清理。现在看来,诸如“宁添一座坟,不添一个人”、“该扎不扎,房屋倒塌;该流不流,扒房牵牛”等等类似的标语,以后不会再出现在街巷的墙上了。若干年来,它们遍及中国各地,特别是广袤的内陆乡村。

  当然,依照惯例,将这些已成为国家耻辱的印迹打磨掉之后,很快会有一些新的标语覆盖其上。最近一期的《南方周末》报道说,国家计生系统确定的190条“推荐标语”已发至各地。更新标语口号的范围是:全国各乡(镇)、村、街道、社区、居委会,各级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以及交通要道、公共场所等所有悬挂、张贴标语口号的地方。这些以人性、温情、善意劝说和支持政策可获得奖励为主要内容的新口号,将替换以往蛮横、冷漠的旧标语。

  这是政府行为与公共意见良性互动的结果。虽然舆论多提醒说,清除和替换这些标语不代表万事大吉,更须留意的是官员们的行政方式有没有真正的改变,但是这个领域里曾发生的那些极端恶例确实在减少。观察政治的一般逻辑是,当标语、口号最初出现的时候,作为意识形态它将是行为的先导,但当它有所改变的时候,说明它所指向的那些行为方式已经或至少将要难以实行。

  当然,标语内容的改变,并不代表标语这种载体被赋予的意义在改变。比如负责替换新标语的计生主管官员即认为,无论在过去或者将来,标语和口号都在社会生活中起着难以替代的重要作用。

  从现实来看,似乎确实如此。标语已占据了公众相当大的一部分生活空间,上周《中国青年报》公布的一项网络调查显示,4565个受访者中,有96.3%的人确认生活中标语口号随处可见。这说明我们确实生活在标语之中,且随时有可能在被它影响。其范围之广、影响之深会到什么程度呢?在一份起到示范作用的“小学教案课件”中,“校外学语文”一节,第一条列出的就是要求小学生“留心大街小巷中的字牌标语学书法”。他们将在阅读、揣摩这些充斥社会的标语中成长,谁说他只会记得那些基本说不上灵动优美的书法?而那些鼓舞、歌颂、严禁等等,谁又可保证这些东西不进入与影响他的记忆和心灵,并进而成为他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指南?

  相信这是小学教师们的无意为之。但是,标语和口号所能起到的基本作用,就是重构和固化那些最不应被格式化的东西——人的心灵和头脑。在历史与现实中,在东方和西方,它们确实曾经起过甚而在一些地方仍在起着这样的作用。

  鼓动社会情绪,固化个人思维,操控公众行动,形式统一、简短易诵、嵌入生活、反复闪现的标语口号有这样的能力。《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标语”即:“用简短文字写出的有宣传鼓动作用的口号。”鼓动起来做什么或可做什么?朱自清先生有篇题为《论标语口号》的文章对此解释说:“标语口号用在战斗中,有现实性的必然”,“现代标语口号不但要唤起集体的人群或民众起来行动,并且要帮助他们组织起来。标语口号往往是这种集体运动的纲领”。

  不错,它们先天就属于政治,属于斗争,特别是革命式的斗争。它往往语句简练而又意象丰富,含义模糊而又指向明确,似乎每个它想鼓动的人都可以从中解读出基于自身现状而应追随、响应它的理由,于是个人汇为集体,鼓动终成运动。吊诡的是,当“我”成为“我们”,在以标语口号为先导的运动洪流中,它本来的组成主体——一个个具体的个人,迅即变得无足轻重。不必有思考,不必有判断,而只需听从那个号令。

  人会这么容易被控制吗?人就会这么容易被控制。毕竟人是最容易屈服于诱惑、欺骗与自欺的物种,山羊要先看到萝卜才会追逐,人则在一句“面包会有的,一切都会有的”的号召下大步冲锋。对“一个主义,一个领袖”的狂热膜拜,对句句是真理的那些语录、指示的真诚盲从,更不是法西斯主义制度下的民众所独有。专制体制形形色色,共同之处则在于,达到实质上的集权主义,最便捷的途径是通过由美好口号包装的集体主义;或者说,那些追求号令一统、行动一致的集体主义,几乎必然走向集权主义。造就这样的状态,时时处处抬眼可见、没完没了重复不绝、日积月累潜移默化的标语口号之功能类同洗脑,于其间功莫大焉。

  如果说,在特定历史条件下,特定社会环境中,确如朱自清先生当年所言“标语口号用在战斗中,有现实性的必然”,那么在承平之世,标语文化尤盛之故何在呢?我想不外权力惯性使然。以往的斗争哲学、军政思维下,标语口号即如军令,令行禁止,一个号召多少大事就办了起来,多少怀疑就喝了回去,而今还是怀念这“飞檄一到,天下景从,如臂使指”的便捷与权威;再者,就是始终认为公众素质较低、不能自负其责,领导之而外还须教化之、训育之,必须大小事处处“作之师”。不能不说两者都有些一厢情愿。

  那么,是不是所有的标语与口号都无甚好处呢?当然不是。不过它们大多不是政府向公众发出的号召或戒谕,而是公众向执政者提出的要求,或政府自我设限的承诺。比如“自由、平等、博爱”,比如“民有、民治、民享”,比如“天若塌了,还有法律”。只是,这样的标语和口号,更适合被称作公民社会的信仰,而真实的信仰一般无须刷在满大街的墙上。

  来源:经济观察报网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城市营销百家谈>> ·城市发现之旅有奖活动 ·企业邮箱换新颜 ·携手新浪共创辉煌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