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
|
|
生猪险能否为养户系上安全带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8月06日 14:21 人民网-市场报
早在上世纪80年代,保险界就已开始探索和尝试农业保险业务。但农业保险风险大、成本高,现行农险费率多是财产保险等险种的十几倍。农户较低的经济承受能力和商业保险公司的逐利本性,使纯商业性的经营模式渐渐走入“死胡同”——按市场化的规则厘定保险费率,农民保不起;按农民能接受的价钱卖保险,保险公司则赔不起。 笔者以为,生猪保险并不意味着就为养户系上了“安全带”,它能否顺利实施并做到可持续发展还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 农民对农业保险普遍缺乏了解,长期靠天吃饭的农户对农业生产的风险多存在侥幸心理,在农业收益普遍不高的情况下,即使有政府资金补贴保费,他们可能首先想到的也是抓住手中看得见的收入,而缺乏通过投保转嫁风险的意识。在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的刺激下,今年的母猪险可能会受到养户的欢迎。但从长远看,如何提高农民特别是散户的保险意识,依然是无法回避的难题。 由于农业保险的标的是活的生物而且广泛分散,加之农业灾害及其损失也复杂多样,农户的道德风险和逆选择比一般商业保险更难以防范。生猪保险作为有国家补贴的政策性保险,理赔过程中的审核和监管可能会遇到更多的难题。如何通过恰当的制度设计有效规避农户的道德风险,不仅关乎国家补贴资金的使用效率,更事关生猪保险能否长期可持续发展。 分散养殖依旧是我国最主要的生猪养殖模式,许多养户都分散在偏僻山区,这使得保险人与投保人之间的信息不对称问题非常严重。保险公司要在理赔中体现保险义务和权利相对等的原则,急需基层专业技术人员的介入。他们应熟悉当地的气候、地理、饲养规范、流行疾病,也应当了解当地的人脉、社会民俗,通过他们开展业务,可以有效地防损和理赔,从而保证生猪保险顺利实施。但事实上,农村基层的动物防疫体系已经普遍陷入人散、线断、网破的尴尬境地,专业技术人才的大量流失可能成为母猪险业务顺利开展的暗礁。 俗话说,粮猪安天下。我们期待先行一步的生猪保险能为政策性农险日后的发展提供更多的借鉴。 (北文)
【发表评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