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
|
|
俞悦:都有一颗捡漏儿的心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7月19日 17:08 国际航空报
□俞悦 我的一个忘年交,最近恋上了收藏。 虽然他每月只有500元的经费,仍见天去北京的潘家园转悠。花50元买了只瓷碗,神秘兮兮地掏出来,用低沉的声音说:“元代的。”或者花80元淘来一只砚,说是宋代的。看他老迈年高的份儿上,大家纷纷点头说:“是啊,元代的,宋代的,恭喜您捡着一大漏儿。这件宝贝拿去拍卖,弄不好能拍出七八十万的价码儿呢。” 老头悠然自喜。 听那话音,他家现在正以每月七八件的进度,积累着收藏品。 至少是自上世纪80年代以后,对于中国人来说,财富逐渐成为中国梦的核心内容。每一个中国人都在心中想象着有朝一日能获得财富和成功———我的周围,到处流传着一夜暴富和天上掉馅饼的财富神话。他们的脑海中有个根深蒂固的情结,那就是有一笔巨大的财富正在悄然逼近,之所以我现在还没有得到它,原因不过是我还没有找到“芝麻开门”的符咒。中国人在将近30年急剧发展的经济活动中,在财富的问题上,变成了一个最大的乐观主义群体。 我不能肯定,世界上其他国家的人们,是否也在做同样的梦,但是我能肯定,在中国的财富梦里,有一个极富中国特色的情结,那就是捡漏儿;我也不知道,在其它文化中的人们的财富梦想中,除了股票、基金、期权、彩票、房地产等具有普遍性的方法之外,捡漏儿是否可以称之为不折不扣的中国特色。 捡漏儿,是北京古玩行里的一句行话,说的是由于卖主的无知和短识,买主以极低的价格买到珍贵的古玩。比如说一个陶罐,古玩店老板可能以为它不过是只有几十年历史的普通器物,这时一个目光锐利的买家,一眼看出了它的真实来历———它也许是清代的,也许是明代的,弄不好还是宋代的,其真实的价值远远高于报价。这个时候,买主必将压抑住自己的兴奋,佯装若无其事,甚至有些不情愿地买下来,随意地捧回家。 但他一路上喜至癫狂,心中高喊着:“今儿该着我行大运,捡上一漏儿。” 所以,捡漏儿的实质,就是信息不对称。卖家对商品的信息掌握不足,而买家却掌握了更多、更准确的信息。在议价时,买家利用卖家在信息上的这一巨大漏洞,为自己获得了神话一般的暴利。捡漏儿之所以能够成立,是源于中国古玩市场的特殊性,这种特殊性的根源,则来源于假货太多。几乎所有参与这个市场的人,都明确了解在这个市场上起码99.9%的流通商品都是假货,但也正是由于假货太多,那0.1%的可能性就变得格外诱人。捡漏儿不仅仅意味着轰然降临的暴利和财富,其乐趣还在于,一个人可以依靠自己的知识、眼光和直觉构成的判断力,来获取财富。当然,某种程度上,还要依靠运气。 捡漏儿的神话,在中国长久不衰,而且广为流传,几乎每一个有收藏爱好的人,都会津津乐道自己捡漏儿的传奇经历,这其中有些已经成为老生常谈。比如,很多人都会说他曾经花几毛钱从老乡那里买到了泡菜坛或着是猫、狗的食盆,结果那都是至珍至贵的宝物。而那些打了眼的,多半缄口不提,仿佛事情从来就没发生过。所以传入我们耳中的,皆是“胜者王”,全无“败者寇”。 随着中国古玩市场的急剧发展,收藏也成为中国人一项日益普及的经济活动。但问题是,捡漏儿的概率恐怕是越来越低。我的一位在古玩行非常资深的朋友对我说:“在北京某著名的古玩市场,捡到漏儿的可能性,基本上是零。”也就是说,市场上充斥着假冒品、仿制品和赝品。但是每到周末,大量的人———包括前面说的我的忘年交,还是睁着警觉的眼睛,蜂拥而至。他们东张西望,寻找他们想象之中的那一“漏儿”。 真货越来越少,而古玩的价格一路飙升,捡漏儿的神话愈加光彩夺目,深入人心。事情怪就怪在,市场上真货越来越少,趋近于无,而梦想着捡漏儿的人,却越来越多。对于此,我那资深古玩行的朋友感到十分满意。因为只要人们相信捡漏儿的可能性存在,他就可以把手里的那些假货,源源不断地卖出去。
【发表评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