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
|
|
油品掣肘 国Ⅲ难执行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7月15日 13:28 经济观察报
本报记者 王秋凤 北京报道 “目前,我们只对销往北京和广州的车辆加装OBD,其他地区销售的车型已经全面达到国Ⅲ排放标准,但并不加装OBD。”这是记者采访关于7月1日起,全国推行相当于欧洲3号标准的国家机动车污染物排放标准第三阶段限值 (GB18352.3-2005,以下简称国Ⅲ标准)情况时,各汽车企业说得最多的一句话。 时隔半月有余,企业们找到了暂时不增加成本的理由——以“汽车油品不达标”作为说法,由此可能导致国Ⅲ排放标准必须加装OBD的企业行为“流产”,已经国III排放标准“缓行”。因为对于轻型车而言,国Ⅲ标准的核心有两个:OBD技术和在用车排放符合要求。 不过,国家环保总局科技标准司副司长罗毅指出:“不管实施的条件如何,国家提高机动车排放标准的决心不会动摇。” 一天之争 很多人已经知道由于油品不达标,全国推行国Ⅲ标准可能“落空”,但很少有人知道,为了实质性推广这项标准,“缓行”背后曾经有过一天之争。 6月29日,在众多的争议声中,国家环保总局宣布,国家机动车污染物排放标准第三阶段限值将在全国范围内开始实施,这标志着我国汽车污染排放控制进入新阶段。 按照国Ⅲ标准要求,自2007年7月1日起,所有新定型轻型车必须符合标准中规定的型式核准排放限值的要求,并停止对仅达到国家机动车排污标准第二阶段排放限值(相当于欧洲2号标准,以下简称国Ⅱ标准)轻型车的型式核准,自2008年7月1日起,全面停止仅达到“国Ⅱ标准”轻型车的销售和注册登记。各个汽车生产企业应在2008年6月30日前的一年过渡期内合理安排制造、进口计划,确保2008年6月30日前停止制造、进口该类车。 来自石油部门的信息,全国供应国Ⅲ标准燃油的起始日要到2009年12月31日,也就是说,真正通过OBD监控汽车排放的方案将在这天才能最终落实。而事实上,此前中石化和中石油给出的最后期限则是2010年1月1日。 “为了提前这一天,我们曾多次与中石化、中石油争论协商,最终达成的一致是,要到2009年12月31日才能在全国范围内供应国Ⅲ标准的油品。”提到那一轮艰苦的“谈判”,发改委产业政策司李万里处长记忆犹新。此前半年多的时间里,李的一个工作重点便是与中石化和中石油和国家环保局讨论相关问题,“能提前一天是一天”。 “我们车型的排放标准已经完全能够达到中国目前的最高排放标准,但油品的提供却是问题。现在我们面临的是,在中国同一款车要制造符合欧Ⅱ、欧Ⅲ、欧Ⅳ三种车型。”大众中国副总裁张绥新同很多致力于高排放清洁能源的厂家一样抱怨。 而面对2005年就已制定完成并公开的国Ⅲ标准,中石化、中石油也有其“拖后腿”的各自原因。其相关人员曾公开表示,“我们一直在为提高炼油技术努力,但这需要一个过程。油品要达到国Ⅲ标准,炼油技术就需要升级,很多设备、工艺都要改,大多数设备都要从国外订货,交货周期一般要三四年,能够提供这些设备的国外公司就那么几家,想快也快不了,所以升级技术需要不短的订货周期和建设周期。” 但国Ⅲ标准油品体现出的滞后问题在中国已经不是第一次。“和原来一样,汽车行业刚实施国Ⅱ排放标准时,石油部门供应的燃油根本不能达到国Ⅱ标准。”前不久,在新华信举办的汽车政策及市场信息会上,代表全国乘用车市场信息联席会发言的相关人士指出,“在中国,企业与政府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政府各部门之间不协调的情况较严重。” “而不论其中的复杂原因,国Ⅲ排放标准已经全国推行,符合标准的油品已经有了具体的日程,这对总体来说仍是一件好事。”汽车分析师曹鹤表示。 短暂的欢愉 “在只能降价不能涨价的汽车市场,加装OBD给企业带来的成本不小,所以我们目前的做法是对要求必须加装的市场加装OBD,不要求的地方达到排放标准则可。这样不仅节约成本,也能降低消费者的维修保养成本。”一家自主品牌企业的市场负责人称。 正如上述人士所说,据相关统计,以现有车型的技术基础,提升到欧Ⅲ排放标准,每种车型除了一次性开发费用200万元外,单车硬件的开发成本还要增加1500-6000元不等。 于是,在这场政府与石油部门的相互妥协中,部分企业获得了短暂节约成本的欢愉。 国家环保总局机动车排污监控中心新车申报办公室的相关人员则表示:“目前我们的做法是,对于新车,达不到国Ⅲ标准的就不授予环保目录,对OBD虽然没有强制加装,但这只是短期的。” 国家环保总局科技标准司副司长罗毅在接受本报采访时也表示:“不管实施的条件如何,国家提高机动车排放标准的决心不会动摇。” 罗毅称,在《国务院关于印发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的通知》中,明确提出严格实施国家第三阶段机动车排放标准。“这代表了国务院的决心,尤其是在节能减排上面的力度。” 事实上,来自公安部的最新消息显示,截至今年6月,全国机动车保有量已超过1.5亿辆,并仍有大幅增加的趋势。而机动车数量剧增所带来的环保负累和能源擎肘已经在日益凸显。 环保方面,罗毅介绍,“研究表明,进入上世纪90年代以来,在北京、上海、广州这些大城市中,机动车的污染已经明显增大,80%以上的一氧化碳和40%以上的氮氧化物的污染来自于机动车的排放,像昆明、成都这样的一些中等城市,也越来越受到机动车污染的影响。” 在能源应用上,资料显示,2001全球57%的石油消费在交通领域(其中美国达到67%),预计到2020年交通用油将占全球石油总消耗的62%以上。世界石油供不应求,推动油价持续走高。在中国,2006年汽车用油已达9000万吨,随着汽车用油需求急剧上升,国家能源安全面临严峻挑战。 因此,李万里认为,“有眼光的企业一定会将节能、环保作为企业的持续竞争力。聪明的企业现在正应该利用这个时机迅速赶上,否则,用不了多久,将会被市场淘汰。” 来源:经济观察报网
【发表评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