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
|
|
丁乙:Hermes的中国韵律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7月15日 13:07 经济观察报
吕英博/文 2007年9月,Hermes将在上海美术馆举办一个进入中国十周年的回顾展。这个展览的最后一部分,将展出中国画家丁乙为Hermes设计的一款丝巾及其原画作。这是Hermes第一次与中国艺术家合作设计丝巾。 丁乙的外衣上总是在沾着几处颜料,口袋里藏着一小瓶陈年威士忌,这个45岁的上海艺术家,就是中国第一个为Hermes设计丝巾的人。 在他位于上海莫干山路50号的画室里,摆放着八张画,每张画都是三四米宽、两米高,在整块苏格兰式的方格布上完成的。他用不同的颜色在每个格子里填写着“米”字。从远处看,作品上只有规则和不规则变化的矩阵色彩。这八张是13年来他累积的代表作。 丁乙原名丁荣。当年,凭借着还不错的国画底子,他考进了上海工艺美院的装潢设计系。毕业以后,丁乙在一家玩具厂找到了一份和包装设计有关的工作。玩具包装的设计稿,为了表现一个盒子的大小以及需要印刷到什么程度,通常是要用“十”字线来确定位置的。每天看着这些十字,突然有一天,丁乙觉得,用这些“十”字来画画应该非常有意思,于是,他便试着用不同的颜色来表现这些重复的元素。这一试就没再放下画笔。不久,他还给自己换了个更有艺术家味道的名字——丁乙。 十几年来,丁乙所有的作品只有一个题目:《时事》,但每幅作品都被单独加上一个编号。他解释说:“这样人们不可能从画的题目中得到什么信息,只能回归到欣赏画的本身了。”一开始,《时事》系列主要是用各种颜料在画面上涂些“十”字组成的抽象画面,1991年前后,为了追求更丰富的画面效果,他尝试了侧叠在一起的两个十字的造型——即“米”字,并且一直画到现在。 和丁乙的画室相距不到20米的距离,是一处知名度很高的画廊——香格纳。许多国外的收藏家都会慕名而来。2006年冬天,画廊里来了一个穿着讲究的老外,他是爱玛仕全球艺术总监,也是爱玛仕家族的成员。画廊里巨幅的“米”字画吸引了他。不到一周,爱玛仕上海地区的负责人就找到了丁乙,希望他为爱玛仕设计丝巾。 丁乙对品牌向来不感冒,所以在第一时间就拒绝了邀请:“要我画别人的东西,这不可能。”为了说服他,Hermes特地安排丁乙去巴黎的总部访问,并为他开放了包括馆藏、陈列室、设计部门一直到丝巾的制版、印刷等所有的部门 。同时,还带他到位于里昂的爱玛仕丝巾工厂,参观半手工绘制工艺。“我觉得那根本不是丝巾印染,那是在印丝网版画啊!”丁乙感慨地说,“如果丝巾上有26种颜色,他们就要印26遍”,要知道,通常服装只采用简单的四色印刷。在整个流水线上,每个工人全程跟踪一条丝巾的制作流程,手工印染、手工卷边。 丁乙被这种浓厚的艺术氛围打动了,但是关于设计,丁乙还是坚持“这款丝巾要让人第一眼就能看出是我的风格,而不是Hermes的”。最后,Hermes的设计部经理对丁乙说,“Hermes丝巾的尺寸是88.5乘88.5,你的自由度就是88.5乘88.5,也就是百分之一百的自由。” 巴黎之行归来,丁乙便投入到了紧张的创作过程中。但身为艺术家的他,多少有些不习惯严格的商业行为模式。平时,他习惯了在200平方米的大工作间里自由创作。画家和藏友的到访是常有的事。这次,他不得不躲进了里间小屋创作。 画作总共耗时三个星期,而那时正是春节长假。“我只在家里呆了年三十和初一两天,就又回来工作了”,面对新的挑战,丁乙情绪很高。 二月底,作品正式交付。为了安全保密的考虑,国际艺术品公司的运送员直接到丁乙的工作室取画、封存。报关也用去了整整一个星期。 “这是我遇到的最保密的一次艺术创作,哈哈哈。”丁乙觉得很有趣,笑得很开心。 丁乙最终拿出的作品,取名为rhythmofChina,中国韵律。这件作品与丁乙工作室里的其他画作有很大区别。考虑到丝巾的尺寸和大幅画作产生的视觉冲击感的不同,他按照比例缩小画作尺寸,令色彩和构图更加细腻。虽然仍是他一贯的“米”字图结构,但放弃了艳粉鲜绿、数码感十足的近期画作风格,转而采用了黑色作底,镶嵌着颇具神秘感的棕红、浅褐、墨绿等颜色,基调与傣族风情的服装略有相似,让人一眼看去便联想到美丽动人的少数民族的舞蹈,沉稳中富有律动感。丁乙说:“其实我想表现的应该是城市的律动,就像在上海,在繁杂下忙碌的跳动的城市的节奏。” 丁乙还细心地指给记者看,在丝巾的两个对角处,他将“米”字改为了“H”,“这也是为爱玛仕而特地做的改动。” 链接: 爱马仕丝巾的制作全都以里昂区为基地,从设计到制作完成,必须经过严谨的工序,每张丝巾平均费时18个月。丝巾的主题理念,委任一名设计师专职负责,其中包括知名艺术家如Cassandre、Sempeledoux、HiltonMcConnico。丁乙为其首位合作的中国艺术家。 来源:经济观察报网
【发表评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