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新浪财经

信息与话语权 不容轻忽的力量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6月27日 02:32 第一财经日报

  梁雨霞

  在一次商务活动上,一个法国人对我这个东方面孔发生了兴趣,耐心地等我有空之后,他开始小心翼翼地探究我的背景,并说出了自己的打算。

  原来,此人需要有关中国的新闻与评论,尤其是商务与产业界的。为了让文章有高水准,他需要一个中国人,要求理工科出身,对各种产业与技术类报道能够很好地理解,有管理经验,具备敏锐的商业嗅觉和前瞻意识,有媒体从业经验,语言表达能力好,能熟练地用英文写作和翻译文章。

  这件事情,很容易让人想到欧洲一度大肆炒作的“

中国经济间谍”的话题——这种炒作,当然是空穴来风,但不知道作者是如何定义“经济间谍”的,这个情形是否也算?

  不管怎样,提炼自己国家的经济信息向法国人卖文,实在有悖情理。拒绝是非常容易的,然而,该法国人如果降低要求,他应该是不难达到目的的。

  接受邀约,利用别人的渠道,表达自己的观点,或许也不失一个很好的“借题发挥”的机会。但在决定寻找和推荐合适的人之前,我需要知道详细的工作内容和待遇情况。

  法国人解释道,每周工作一天,具体的活儿,就是通过网络,搜集中国媒体从业人员的资料,并录入数据库,同时,每周翻译两篇文章,每月报酬200 欧元。他并强调,这些工作可以在网上完成,所以,他要雇佣一个身在中国的中国人。

  我不由得不惊叹对方的商人素质:要求如此苛刻,却如此轻描淡写地描述工作内容,使得这份活儿听起来就像一个低级工种。

  等待这个法国人的,毋庸多言,只有失望。可以推测,碰了一个怠慢冰冷的软钉子后,他并不会停止搜索的脚步,然而,至少,他会考虑在待遇上加码吧?

  不知道谁会遇到诸如此类的好事,在此,我冒昧进一言:过滤文章的权力在自己手里,何妨参考一下德国人的做法?

  德国的对外媒体,总是在推销自己的政策、价值观、产品和企业,就企业而言,在大公司纷纷走出去后,媒体开始关怀起中小企业和各式各样的自由职业者来——官方媒体利用喉舌的功能,帮助这个群体走向国际市场,可以说,是政府促进就业的一项“特种补贴”。

  写到这里,顺便提醒国内的同胞:我们把“宣传”或“媒体” 翻译为propaganda, 建议对此词慎重使用—— 这是因为,这词有“洗脑”的意思,已经完全被妖魔化了。这不是刻意迎合西方人的口味,而是没有必要撩拨西方的普通民众。

  其实,西方社会看似透明,却经常具有双重标准。比如,他们一边对宣传表示明确的反感,一边却很进取地把触角积极伸进其他国家:官方媒体的多语种是其一;外派记者是其二;最近的互派记者是新花样——明明是权威大报,却刻意强调非官方的背景,颇为耐人寻味,此其三;让中国人搜罗信息,此其四。

  与中国人连篇累牍原封不动地翻译别人的文章不同的是,西方的传媒似乎不太愿意复述,而更喜欢用挑剔的眼睛审视,在此基础上,再发出自己的声音。

  可以预料,在不远的将来,国内外的信息交互会更频繁,同时,也更有目的性。如果说,以前的流动到对方信息界的是碎片,以后则会更有系统并且更有专业深度;如果说,以前的是被动接受信息为主,以后则会偏向主动获取;如果说,以前是被动地受影响为主,以后则会是反向影响其他的国家。

  信息与话语权,是一种不容轻忽的力量。(作者为旅德学者)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