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随笔砸谈 > 正文
 

精英与草根的文化分裂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6年01月02日 18:27 《财经时报》

  □ 本报记者 杨时旸 韩雨亭 胡劲华

  2005年发生的一切,让中国的文化面孔变得生动起来。它们看上去有些嘈杂、没有秩序,但呈现出来极具吸引力的纷乱景象。这便是转型社会,中国已深刻地介入到了大国经济与文化并不同步的影响力之中

  “2005年是有趣的一年。”几乎所有关注中国文化领域的人都会这样评价。“超级女声”的大红大紫,“芙蓉姐姐”的网络走红,博客阵营的空前扩大,太多有意思的事情接踵而至。

  它们看上去有些嘈杂、没有秩序,但呈现出来极具吸引力的纷乱景象。这便是转型社会,它集中体现了传统与现代、后现代,正统与另类、精英与反智、主流与边缘的原则性冲突。

  让普通人 “秀”起来

  一夜之间,“

芙蓉姐姐”已经取代了木子美在互联网中的江湖地位,这位其貌不扬的女子,不用吹灰之力便把木子美、流氓燕、红衣教主等网络“女侠”挑于马下。

  “其实只不过是‘芙蓉姐姐’做了一些别人想做而又不敢去做的秀。她的行为举止看起来也许有些荒诞,但是却真实地触及到了许多人埋在心底的一些东西。”著名文化批评家、北大教授张颐武这样评价。或许“芙蓉姐姐”仅仅是个开始,以后会有越来越多的人以更为个性的方式秀出自己。“芙蓉姐姐”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或许是一个英雄,一个敢于想到、做到的文化英雄,即使她在照片上的表情严肃到让人发笑,但是这也许就是“芙蓉姐姐”们真正的内心表达。她在今年的出现,除了满足人们的好奇心之外,一定也给人们留下一些别的什么。

  民间文化的迅速崛起,似乎在2005年表现得异常明显。每一个来自民间的普通人都可以在一“秀”之后,成为万众瞩目的焦点。

  一场关于社会审美形态的辩论从一场“”

超级女声“”的电视选秀节目开始,这场席卷全国的选秀运动,把我们推向全民娱乐的边缘。为什么?因为所有人都见证了几个稚气未脱的女孩子如何成为大明星的全过程。它对于个体的励志作用,决不亚于灰姑娘的童话故事。不过,也有人把这场造星运动解读成“文化民主”。

  商家也看准了商机,仅蒙牛一家赞助商就为“超女”投入一个亿的天文数字。而天娱传媒更是将触角伸到未来,不仅买断了“超女”的专有权,还瞄准了“超女”所引起的所有产业链。

  所有人都在这里看到了一种“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的平民精神。人们乐于在一个公平的舞台上展示自己。“超女”之中海选出的平民偶像似乎才是真正符合“大多数”意愿的。以往那些被包装出来的天王巨星只是强加在大众面前,而“超女”的出现第一次让人们体验到自己“造星”的快感。

  “它给了观众双重想像,而其他的节目都是只有一层,丑小鸭变白天鹅,它更加戏剧化,更有攻击性。”这是张颐武的观点。对于小姑娘而言,“超级女声”给的是梦想,但对于主办这次活动的公司而言,“超级女声”带来最多的是丰厚的商业利润。总之,它从政治、经济到社会文化,全方位地吸引了世界的眼球。

  网上码字新生活

  博客,这个原本陌生的词汇从“草根”打开了突破口,它在颠覆话语权的同时,树立了自己的个性旗帜。现在原本泾渭分明的写作权利越来越淡化而模糊。普通的人们可以更加自由地抒发内心,而那些早已扬名的大腕也可以借此回到本真,这或许才是博客如此火爆的原因。正如作家刘震云所说:“在这里可以说真话,不说假话,可以说坏话,不说好话。”

  博客的出现最先满足了那些无人问津的“草根写作者”的需要。他们喜欢思考,愿意表达,可是并没有媒体向他们敞开,所以当博客出现的时候,他们没有理由不一哄而上。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博客可能就是他们精神世界的全部。

  截止到2005年11月底,在中文互联网领域,博客站点达到3682万个,博客使用者达1600万人。平均每个Blogger拥有大概2.3个Blog.在网上码字成了

传统文化人新的生活方式,这种方式是精神理想世界的再生。

  就在这个被有些人称为“中国博客播种的是龙种而收获的是跳蚤”的年代,有些精英也开始用起博客。也许这种从树梢回到草根的状态对于他们来说是一种新奇的体验。

  “我从今天起关闭手机,觉得自己断开了和外界的联系,当然我不会断开这个博客,我现在需要这个博客来让自己知道:我还在人间。”这是余华在他的博客上留的一段话,原本对博客一无所知的他,现在已经对博客充满了喜爱与依赖。他说:“论坛是个公共的地方,而博客更像是私家领地,公共场所谁都可以去,但私人领地只会邀请朋友。”他很喜欢这种前所未有的更加纯粹的交流方式。

  “民间文化的崛起一下子使所谓的明星与百姓间的区别模糊了。明星可以是周星驰那样只是个善于搞笑的小人物,而普通人也可以站在‘超女’的舞台上,秀30秒然后成名,这是一个中国梦!”张颐武说。

  “异象”与启示

  陈省身、费孝通、启功、巴金等符号性人物的相继“退场”,是否意味着中国已进入另外一个时代的拐点?毕竟他们的人生经历穿越了中国近代史。在今后一段漫长的时期内,我们还会诞生新的大师吗?

  不管是全球语境下的“中法文化年”,还是中国意识复苏下的国学热,“超级女声”,文化远征理想下的“汉语热”、“孔子学院”,或是最能体现思想与言论自由的李敖文化之旅、出版体制改革等数不胜数的文化事件,我们现在看到中国的人们,已经开始学会以更具包容的多元性目光,去看待这些发生在身边的“异象”。

  不管怎样,2005年发生的一切,让我们这个国家的文化面孔,变得生动起来,每一个人都能感受它所散发出来的热量。当然,目前中国最充满吸引力的,仍旧是它充满不确定性的未来,我们已经深刻地介入到了大国的权力与文化游戏之中。


《财经时报》,中国人首选的经济周报!
全年定价:98元
电话订阅:010—87762866转8011、8017
网址订阅:#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6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