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随笔砸谈 > 正文
 

旧时月色 衣香鬓影——唤醒记忆的邵氏电影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11月06日 19:40 21世纪经济报道

  宾 静

  但凡能够用来收藏的,都不是易朽之物。所以收藏影视作品,就是一件左右为难的事情。寻常人家,怎么可能去珍藏电影拷贝?但无论是录像带还是影碟,寿命都不会长久。有时候望望堆积如山的影碟,我心里总有些发凉,生怕一放出来就是满屏幕的雪花。这可不比收藏旧书,只要抖落几层积灰就可以了。收藏影碟或录像带,是常常需要翻新的。中间的辛
苦,不可与外人道。而且影碟和录像带,多是自己淘选,想要找出一套像《四部精华》一样的精选,则不免痴心妄想。许多老电影闻其名未见其影,真是恨自己生之也晚,与一个时代的声光色电、衣香鬓影擦肩而过。

  比方邵氏电影。对出生于20世纪七八十年代的年轻一辈来说,邵氏电影只是一个过去的图腾。因为各种资料都不遗余力地向我们证明:提及华语电影,绝对不能绕开邵氏电影;邵氏电影曾经红遍华语影坛,在香港乃至世界华语电影史上都享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其黄金期在香港影坛无人能出其右……

  可是,当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众多境外影片纷纷在各大录像厅登陆时,片头打出的不是伴着“咚咚咚咚”四声的“嘉禾”,就是几秒钟乐曲的“金公主”,“邵氏”两字死活不肯现身。于是,它便成了“神秘”这一词的最好解释。神秘事物,自然不是我等凡夫俗子所能易见的。那些让人眼前一亮的林黛、乐蒂、李丽华等女明星们只会在电影杂志里让我们惊鸿一瞥,而那些如雷贯耳的《独臂刀》、《大醉侠》、《梁山伯与祝英台》、《江山美人》等美丽的故事情节,也只会在旧的报刊杂志里满足一下我们的好奇心。

  衷心感谢技术人员们的辛勤劳作,蜂拥而至的电影碟片刹时将我们彻底包围,使我们得以兴奋地在电影的海洋里上下扑腾、左右逢源。不过,“邵氏出品”的老电影,却是近年才重见天日的涓涓细流。1999年,马来西亚的Usaha Tegas Sdn Bhd财团购买了邵氏760多套电影的版权,随后借助邵氏资源丰富的片库在香港设立了天映娱乐公司。天映娱乐的30名专业工作人员日以继夜,24小时运作,把每格底片进行清洁、修补刮痕、重调色彩、调整音质,甚至重新制作背景音乐和音效,花巨资以现今最顶尖的数码科技,将影片逐一修整,并自2002年12月起,以DVD、VCD影碟的形式和每月10-20部的速度陆续推向市场,重现邵氏电影的昔日辉煌。这一重拾往日经典的举动对贪恋光影声色的人们来说无疑是一个振奋人心的消息,揭开了蒙在邵氏电影上的神秘面纱,让年轻一辈有机会窥探一个王朝的辉煌。

  我是全盘照收,一部不落。熬红了眼圈,颠倒了岁月。险些就要成为一个“老克腊”。入宝山不可不略述见闻,且把这往昔的光影略做梳理,一一道来。

  港式黄梅调

  邵氏电影的历史可以追溯至1925年6月,由邵醉翁(仁杰)、邵村人(仁棣)、邵山客(仁牧)、邵逸夫(仁楞)兄弟创办于上海虹口横浜桥的天一制片厂。1925年至1937年期间,在沪共完成故事片《女侠李飞飞》、《梁祝痛史》、《火烧百合台》、《挣扎》、《王先生》等约百部(包括有声片35部、长短纪录片20部)。1937年结束在上海的制片活动,将全部资金、设备转移香港,成立南洋影片公司。而我们现在所能看到的邵氏电影,也就是曾经红透东南亚的邵氏电影,则主要是1958年邵氏兄弟电影公司成立至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所摄制的。

  邵氏电影的脉络其实是比较清晰的。20世纪50年代末期到60年代中期,是邵氏的创业期,代表人物是李翰祥,他擅考据、绘画,是拍摄古装片的高手,我们熟悉的只是80年代他与内地合拍的《火烧圆明园》、《垂帘听政》等,但他早期的宫闱片、风月片等已是场面宏大,衣着考究,历史感深厚。当他发现内地制作的黄梅戏舞台艺术片《天仙配》在香港大受欢迎后,便向公司建议开拍“黄梅调”电影,选用林黛担任主演拍摄出影片《貂蝉》,并于1958年上映,随即打破了华语片在香港的票房纪录,黄梅调电影开始成为邵氏的主打类型。《江山美人》在第六届亚洲影展上拿到最佳影片的大奖后,《梁山伯与祝英台》、《红楼梦》、《倩女幽魂》、《王昭君》、《杨贵妃》、《万古流芳》等当红女明星出演的影片便引发了风靡观众、轰动长久的港式黄梅调电影热潮。

  其中《红楼梦》是年轻的林青霞反串贾宝玉,扮相之俊俏风流;风骨之洒落倜傥;情感之深厚真挚,我以为此前此后,一切宝玉都比不上。真的有“峨峨如玉山之将倾”之态。难怪徐克徐老怪会挑她演东方不败,早早地就有基础啊。林黛玉由张艾嘉扮演,年轻时的张艾嘉,你道像谁?她一出场就把我惊得从沙发里站了起来——像舒淇。你能想象一个像舒淇的张艾嘉吗?最重要的是,你能想象一个像舒淇的林黛玉吗?

  看几十年的老电影,你才会知道审美的变迁以及由此带来的震撼。

  “武侠电影世纪”

  60年代中期,黄梅调、山歌片渐渐被观众厌倦,在张彻的极力倡导下,邵氏及时开拓了“武侠电影世纪”,以《边城三侠》和《江湖奇侠》打头阵,掀起了历久不衰的阳刚电影热潮,更以王羽带头,开始“重男轻女”,改变了香港电影素来以女主角为主的风气,把武侠片带入了辉煌期,造就了邵氏电影高潮迭起的年代。邵氏拍的武侠打斗片数不胜数,主要分成两大支派,一个是以张彻力主的新武侠电影,代表作品有《独臂刀》、《刺马》、《报仇》等,捧红了姜大卫和狄龙;另一个则是楚原,他擅长和古龙合作拍摄那些超现实主义的武侠作品,如《流星蝴蝶剑》、《天涯明月刀》、《白玉老虎》、《楚留香》、《多情剑客无情剑》等,在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大行其道,成为邵氏电影最后一个高潮的灿烂烟花。此外不得不提及的是,邵氏当时最好的武侠片,却是胡金铨惟一为其执导的一部——《大醉侠》。

  邵氏明星,多如天上星

  本以为每张碟片封面的“邵氏出品,必属佳片”只是一句夸大的承诺,而其影城当年的口号“邵氏明星,多如天上星”也只是夸张的广告词,陆续看过部分邵氏电影之后,才明白这两句确非空话。拥有一千多部电影资源的邵氏电影片种极其丰富,既有民间传统故事、历史典故,也有神鬼怪异,真是古装黄梅调与时装歌舞片齐飞;实用动作打斗片与悬疑奇诡武侠片并举。

  邵氏的古装片布景绚烂,雕梁画栋,服装精致,确实古香古色,格调优雅。《梁山伯与祝英台》中“十八相送”一段,穿杏衫的祝英台(乐蒂饰)与着蓝衣的梁山伯(凌波饰)一路走来,满眼的绿草清溪,依稀的层峦叠嶂,似乎都能闻到的清新泥土芳香,绝对赏心悦目!我很纳闷布景是如何制得那般巧妙,既真实自然又让这十几分钟的相送无一处景点重复。我一向偏爱看情节紧凑的港剧,每每读到“港台历史文化资源匮乏,古装戏服装道具粗制滥造”之类的评语时,不免为之感到可惜。可是,看过《倩女幽魂》、《红楼梦》、《杨贵妃》、《流星蝴蝶剑》、《楚留香》等邵氏电影之后,不由得不倾心其服装道具在“写实”和“写意”方面的成就,其弘扬民族

传统文化之功断不可没!

  而那些璀璨的明星:四届影后林黛、“古典美人”乐蒂、“反串王”凌波、高贵端庄的李丽华、“喜剧圣手”陈厚、“皇帝小生”赵雷、“皇牌搭档”姜大卫和狄龙、顽皮的傅声,还有汪萍、胡锦、林青霞、张艾嘉、米雪、狄波拉、张曼玉、王羽、刘家辉、刘永、罗烈、汪禹、许冠文、周润发、成龙、张国荣……有什么话可以说呢?名伶毕集,芳华绝代!这是一个旧日中国的才子佳人梦啊,做得如此绚烂,如此迷离。

  红枫冷月,尽显中国情结

  然而,更令人震动的,则是邵氏电影所流露出的强烈的中国传统文化情结,姑且不论其古装片中让观众大开眼界的唐代服饰,也不必说其武侠片中的红枫冷月、小桥流水、亭台器具,均精雕细刻别有情致,单是其选材的立足本土化,多从中国民间故事和古典小说入手,已让人明了其在华洋杂处的文化背景下,承担传承民族传统文化责任的弥足珍贵。回看三四十年前的邵氏电影,正是电影那特殊的梦幻色彩,使邵氏接续了传统文化在电影中的审美情趣,尽管它远离现实,但仍使人们从中得到了心灵的安慰和美的享受,也让我们重新记起那个努力奋斗而又单纯的时代,平静自己日益浮躁的心情。

  和这辉煌的过往比较起来,目下的香港电影,则不复当日盛况。近段时间,成龙等人大批“哈韩风”,令人有大江东去,英雄无奈后生何的悲凉感慨。深夜翻碟,深觉香港电影的巅峰已过。

  尽管已经死掉的过去是不会复生的,但从过去中找到灵感,突破现时发展的困境却不失为一个办法。文艺界的风水是轮流转的,电影圈也不例外,翻拍就时时发生。可见,复古的事情,常有人做;而收藏的乐趣,则在探源溯流。

  电影至今不过百年,却已如宝山,多峰并峙。收藏良多,沉吟徘徊于旧时声色,如同坐拥书城,亦有南面为王之乐。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