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随笔砸谈 > 正文
 

理想的梦 最终会圆的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11月06日 18:26 经济观察报

  -本报记者 黄一琨/文

  1948年9月1日,又一个记者节到来了。然而此时,《大公报》主笔王芸生却倍感压力。报社总经理胡政之在实现了《大公报》香港版的复刊以后一病不起,报社重任几乎由王芸生一肩担当,更重要的是,《大公报》继续走自由主义道路的主张并不见容于两大政党,在紧张的时局面前显得左支右绌。

  对此,胡政之在《大公报》港版复刊词中写道:“现在政治的不安,经济的动荡,差不多成了全世界的一般现象。两极端的政治思想热烈地斗争着,相互激荡着,最受苦的是爱好和平、倾心自由的善良人群,这些人的环境与中国民众所处的地位正复相同。”

  尽管是记者的节日,但是言论自由的空间正在极度萎缩。国共和谈破裂以后,三份著名的进步报纸《文汇报》、《新民报》和《联合晚报》被查封。出身于《大公报》,在《文汇报》“主持笔政”的徐铸成以及因为时政报道而声名鹊起的《新民报》记者浦熙修都被迫离职。

  徐铸成的《文汇报》正如徐本人一样,是一份倔强的自由主义报纸。在过去,国民党上海特别市市长吴国祯还能对这份报纸“保持一份西方民主态度”。徐铸成的日记里记载着,吴国祯曾经多次约自己谈话,而徐铸成“率直与之辩论”。还有几次,吴国祯打电话质问徐铸成某一新闻来源,而徐铸成回答说媒体要谨守新闻道德,新闻来源必须保密,有什么问题自己负责。无可奈何的吴国祯只能说“再见”,挂上电话。

  但是到了1948年,面临经济崩溃和军事失利的双重压力,国民党政府对直言不讳的自由媒体施加着前所未有的高压,上海市新任党部主任的到来,使得《文汇报》的命运急转直下。

  在《文汇报》被查封以后,徐铸成曾经去南京多次活动,但是无功而返。梦想破灭的徐铸成对当时的《人物杂志》谈了对中国新闻界的看法:“中国之有近代报业不过百年历史,虽然在内容上和技术上还很落后,但近几十年来,的确有不少志士仁人如孙中山、梁启超、宋教仁、于右任、邵力子诸先生投身新闻界,奋如椽之笔,启迪民智,开创革命先河。”

  但是现状却是,一些报纸“对于血淋淋的事实都加以抹杀,反口噬人。这对于下一代青年记者养成不顾真理,歌颂暴力不以为耻,反以说谎为当然,这影响太大了!新闻界的遭遇,的确是空前未有的沉重,然而即使如此,也未必可以作为噤若寒蝉或颠倒黑白的理由”。

  随后,徐铸成前往香港继续出版《文汇报》,并且约请浦熙修为报纸撰写《南京通讯》。

  尽管当局不许浦熙修再以记者的身份活动,但是她有广泛的社会联系,美国驻华大使司徒雷登的中文秘书傅泾波、立法委员于振瀛、陈建晨以及一些新闻界的朋友,都愿意同她交谈,提供一些信息。每星期,她从报纸上找出一个反蒋的主题,加上采集到的信息,归纳分析,写成一篇通讯,经由上海寄往香港。

  这一年,《文汇报》香港版以青函(青涵)署名,连续发表了浦熙修的一系列文章《是王牌么?改革币制内幕》、《济南失守前的南京》、《济南易手后的南京》、《币改的挣扎》、《暮秋南京》、《今日南京》、《金圆券的下场》。

  与之相比,王芸生和《大公报》的梦醒得更晚,更痛苦。这张以“民间报纸”、“独立言论”、“客观报道”、“诚以待人”作为办报方针的著名报纸,在用人方面一直坚持兼容并包、无党无派、唯才是举,对于持有共产主义信念的记者并不加以妨碍。1931年《大公报》第一个中共地下党员吴砚农身份泄露,胡政之安排他去日本留学,并兼任驻日记者。而早在1938年3月,《大公报》最著名的记者范长江就参与发起“中国青年新闻记者学会”,这是中共地下党领导下的左翼组织,对此报社也从未干涉。

  但是在报社的政治取向上,尤其在国家命运即将发生转折的时候,王芸生仍一直坚持“中道而行”,他认为今后国际大势将走向两个世界:一个是英美集团世界,另一个是苏联集团世界,而中国切莫一边倒,不应该甘作附庸国,自毁国格。

  在1948年记者节这天,王芸生为《大公报》撰写了社评《九一之梦》,表达了他对中国新闻事业的构想:“理想的梦,最终会圆的。”

  王芸生说:报是五颜六色的。这不是说报纸的颜色,而是说报纸的内容。种种样样的报纸,数不清的种类,有的属于政府党,有的属于在野各党派,有的代表大企业家的利益,也有的代表中产阶级或勤劳大众的利益。这许多报纸,七嘴八舌,各说各的话,只要言之成理,百无禁忌。除了触犯了刑法上的诽谤,要防被侵害者控诉而被法庭刑讯外,此外绝不会有封报馆、打报馆、抓记者甚至杀记者的事。

  曾经上庐山为蒋介石讲解中日关系史,也曾经因为评述河南饥荒的社论《看重庆 念中原》得罪蒋介石,导致《大公报》被停报三天,现在的王芸生已经对国民政府深感失望,在报纸上,他为《文汇报》等报纸的被查封多次呼吁,因此不断触怒当局,遭到国民党报纸的围攻。记者节到来了,但是王芸生却在痛苦中寻求出路。

  就在此时,《大公报》驻美国记者杨刚回国,与同王芸生同事多年并在《大公报》任专职社评委员的李纯青一起,代表中国共产党对王芸生做工作。一连几天,王芸生将编务托付他人,早早回家,与杨刚、李纯青等多次长谈。

  李纯青后来在《战后〈大公报〉见闻》(原文登载于《经济新闻研究》第23期)一文中回忆说,1948年仲冬,自己好几度登王公馆之门,跟他深入谈心。夜茫茫。李纯青觉得,王先生好像老衲垂下眼帘,静坐在灯光照不到的地方,连说话都叫口吃吞掉了一半意思。

  有一次对话如下:“没有出路了!”他喟然长叹。“想想办法吧——柳暗花明……”

  另一次:“国民党完了!”王芸生说。“为什么不找共产党呢?”李纯青说。王感到奇怪,朝李纯青瞅了一眼。 

  又一次:“共产党不会要我这样的人。”王自叹。“不见得吧!”李纯青建议王芸生仔细想一想,过去《大公报》做得对不对,今后走什么道路好。他表现得不耐烦,对李的游说不感兴趣。

  夜茫茫。李纯青又上王公馆去。经过多次交谈,李摸到了他的脉搏,劈头便坦率地说:“王先生,我问你,你愿不愿意到解放区去?”王听了此话,瞳子忽然闪亮,但随即露出疑惑的神色,问:“谁叫你问?”李回答说:“这你就不用管了。”王芸生接下去说:“共产党可不要我啊!”

  “如果共产党要你呢?”

  “那绝不会,不可能的事。”

  隔了几天,李纯青又去探望王芸生,极其郑重地向他提出:“王先生,有人要我正式通知你,邀请你参加新政协会议。”  

  王芸生惊愕地直视着李纯青……不一会儿又镇静下来,轻轻地问:“你说,是谁邀请我的?”  

  “毛泽东主席。”李毫不犹疑地直说。王芸生沉默良久,显然不相信李的话。以后李纯青才知道,他偷偷地向某民主人士打听,证实李言不虚。然后王芸生向李纯青表示:“甚愿接受共产党的领导,包括我本人和我所能代表的《大公报》。”

  1949年,在北京召开的新中国的政治协商会议上,王芸生见到了同样作为新闻界代表出席会议的徐铸成、浦熙修、杨刚以及担任《解放日报》社长的范长江。

  但是,这群笃信新闻自由的记者们在后来惨烈的政治风云中却纷纷成为“旧闻记者”,接受批判、写交待材料几乎成为他们后半生主要的工作。

  王芸生被迫写下了“自我讨伐”的长文:《1926年到1049年的旧<大公报>》,将污水不仅泼向自己,还泼向自己一向敬重的报纸创始人张季鸾先生。

  在反右斗争中,《文汇报》北京办事处的10名记者中划为右派分子的有7人,其中包括浦熙修。1958年春天,浦熙修被撤销了新闻界的一切职务,只保留了全国政协委员与民盟中央候补委员的职务,二十年新闻记者的生涯,就此终结。1970年,浦熙修病逝于北京医院急诊室的走廊里。

  1957年10月7日,杨刚在北京家中自杀身亡。1970年12月23日,范长江在河南确山干校自杀。这是《大公报》中最著名的两位“左派记者”。

  性格刚烈的徐铸成一直活到了1991年。他在回忆录中说:“新闻记者必须明是非,辨黑白,敢于秉笔直书,我国又一向新闻自由之习惯,因而被害者更屈指难数。”但他并不自悔以新闻为职业,从中学时代就立志以新闻为终生事业,即使后来历尽坎坷,终无悔意。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