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随笔砸谈 > 正文
 

消失的富足感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10月24日 03:01 第一财经日报

  我们的时代是一个财富驱动的时代,每个家庭拥有的财富有了巨大的增长。而在此之前,股价的飙升也让人们觉得自己更加富足,这样一来的话,他们就更愿意出手阔绰。他们将自己正常收入的很大一部分都用于消费,开始借更多的债务,或者将手中的一些物品倒卖出去,当然,大多数情况下倒卖的是他们持有的股票。你可以想象这种“富足效应”在过去20年左右的时间里,仿佛一个巨大的引擎,对经济发展起到了一个多么强大的推动作用。

  现在呢,美国国内有很多人都在担心飓风“卡特里娜”和“丽塔”给经济带来的影响——对于消费者信心、

能源价格、通货膨胀以及美国的联邦预算。而真正担心的,乃在于引擎是否会熄火。

  就在不久前,美联储主席格林斯潘在演讲中就暗示了这一点。格林斯潘向外界公开了自己与美联储经济学家詹姆斯·肯尼迪共同研究得出的结论。据这一研究估测,那些拥有住房的居民,由于

房价飙升——根据美国政府统计的数字,房价过去5年上升了53%——他们的现金支出大大提高,因为他们觉得自己拥有的财富增多了。不过,据格林斯潘和肯尼迪看来,这些购买住房的居民可以通过三种途径来将那些高价物业兑换成现金:1、将房子给卖了,先把差额拿到手再说,与此同时要尽量削减在其他类似房产上的支出;2、将目前购房抵押贷款的数额加大,这样的话也可以从银行那里拿出一部分现金;3、别被高房价所蛊惑,卖了它,赶快清偿购房贷款。

  通过这样的处理,格林斯潘和肯尼迪得出了一个大的年度总收入,人们会发现,这样一来,人们口袋里又有了成千上万的钞票。可不是吗?老百姓又有了一笔意外之财,比2004年高出6000亿美元,这可不是个小数字。

  当然,究竟这6000亿美元里有多少会真的用来消费而不是放到银行里存起来,或者用于购买

股票或对冲基金,目前尚不得而知。格林斯潘引用的消费者调查数据显示,很可能这笔款子中有近三分之二会用于消费。可以说,美国经济在很大程度上有赖于这些额外的现金流。在房价飙升之前,扮演这一角色的是股价。从1985年底到1999年底,其实也就是股价冲顶之前,美国家庭的股票和对冲基金市值从1.4万亿美元增加到12.8万亿美元。经济学家们估测,消费者大约会拿出2%~3%的股票市值用于消费,这也是一种不可小觑的购买力。没有人能够真正解释究竟是何种力量带给了他们巨大的财富增长。我个人经常提及的一个观点是:低通货膨胀率是主要诱因,因为它慢慢拉低利息率。投资者于是将更多的资金从债券转向股票;而那些买房子的人也可以支付更高价格的房子。记住:住房抵押贷款利率在1982年的时候高达15%,现在则不可同日而语。当然也有其他可能的解释,其中就包括金融投机。无论根本诱因是什么,结果都一样,也就是今天我们所看到的一个仿佛马拉松般的购物狂欢节。1980年的时候,消费支出占整个国民生产总值的63%,而现在则占到了70%。

  这种富足效应现在是不是正在慢慢消失?就股票市场来说,可以说已经如此。2004年底的时候,美国家庭持有的股票和对冲基金的价值就比5年前少了21%。格林斯潘就曾经警告说,房价的上升不可能永远持续下去。而他最近也在演说中指出,住房抵押贷款的利率也很有可能从现在的低点往上走,如此一来的话,那些购房者想要兑现获利就难上加难了,那么消费者支出将毫无疑问会放缓。

  当然,这不见得是什么灾难。从纸上谈兵的角度来说,经济可以从多方面得到补偿:增加出口,减少进口(美国消费支出很大一部分最终落入外国厂家的口袋);增加商业投资;增加政府对于飓风灾后重建的支出等等。英国最近的经验也许具有很大的启发性。两年前英国的房价也开始飙升(平均每年的升幅达20%),利息率则持续走低,这样一来的话,那些买房者赚了个盆满钵满(高峰时期基本等于其可支配支出的9%),而且消费支出持续走高。由于担心通货膨胀,英格兰银行于是提高了利息率,这么一来,消费支出、经济增长和房价(现在每年增幅约3%)都开始下浮,失业率上升,但并没有出现经济衰退。

  如果真正发生富足效应开始慢慢消失这样的情况,可以说是既有利又有弊。不过也有可能出现令人可怕的诸多可能性。其中之一就是很多种负面力量到时候会融合成为一体:能源价格高企、高利息率和高还贷率、高通货膨胀率一起到来,这样的话必将导致财富锐减。任何单一因素都没什么可怕的,但如果它们连成一体,将有可能导致消费风险。近20年来,美国消费者那种大手大脚的消费方式几乎主导了美国乃至于世界经济,如果他们不再扮演这一主宰角色,那么将是一件非常令人头痛的事情:究竟谁该来取代他们的这种角色呢?

  (Latwp授权刊登秋声编译)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