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随笔砸谈 > 正文
 

无因的反叛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10月16日 18:29 21世纪经济报道

  江海蓝

  1955年,秋天明朗流动如金。拍摄了《伊甸园之东》、《无因的反叛》和《巨人》之后的好莱坞新星詹姆斯·迪恩(James Dean),驾驶一辆保时捷撞向死神,是年24岁。而此时,以迪恩为偶像的14岁的鲍伯·迪伦还叫罗伯特·艾伦·兹梅尔曼,住在希宾小镇,喜欢乡村音乐,即便已经从迪恩和马龙·白兰度那里学会了牛仔裤配皮夹克,仍然没有表现出任何
“像一块滚石”的可能。直到这一年,他在电影院里看到了《黑板丛林》(《Blackboard Jungle》)。

  两年后,詹姆斯·迪恩生前热爱的凯迪拉克推出了经典车款Eldorado,布鲁斯·斯普林斯廷特别写了首Eldorado的赞歌,高唱着:伙计帮帮忙,我死后将我的遗体扔进后座,用我的凯迪拉克带我到墓地。

  虽然只拍了三部戏的詹姆斯·迪恩,没能等到他的凯迪拉克,却丝毫不妨碍他穿着大红衬衫和烂牛仔裤成为安迪·沃霍眼中永恒斗争的化身,纯真与老练的斗争,青春与成熟的斗争。以至于“那些斗争如同一面镜子照出无因的反叛的那代人……成为英雄的原因不在于他的完美,而在于他完美呈现出了这个时代被伤害而美的灵魂”。

  100年太久,回头望去,刚好50年的朝夕。

  上个世纪50年代的美国,愤世嫉俗的孩子们如同雨后春笋般疯长。严肃的古典银幕英雄们是时候撤退了,浪子迪恩正在透过他那孤独的眼睛,冷冷地旁观着成人社会的举手投足,伊甸园之门开始向青春派发免费通行证。这是西方青年文化崛起的时代,孩子们总能在猫王与Chet Baker中找到最合适的时髦。他们可以在电视机中看见电单车狂欢,并且在沙滩派对上、冲浪过后的疲倦中梦见玛丽莲·梦露。青春在握的孩子们不再需要英雄,甚至创造出一个词组“anti-heroes and heroines”——也许可以翻译成反英雄与反英雌,红男绿女的雄雌青春大盗们不加思索又满腹狐疑地追随着,以詹姆斯·迪恩为标志的挑战主流审美的明星。

  那时节,

二战终了,经济复苏,人民富裕,集体消闲。翻开1950年代的广告设计,一个时代的视觉气质宣告了现代消费主义的诞生。一方面,无头苍蝇般的青春也许一头扎向毫无节制的炫耀、奢侈和时尚;另一方面,尚在童年的物质生活,还有些甜美纯真。青春的飞行家们也许从中嗅出了失落和永恒的残酷,青葱岁月还是惨绿少年,似乎只是一念之差。

  于是,任何年龄及阶层的人都把便宜耐穿的牛仔布穿在身上,他们无法预料,每个人身体内乱窜的真气终究要汇聚成一股什么样的潮流,人们只能自我解释,这叛逆本来就没有原因,青春期荷尔蒙过盛过剩,犹如迪恩,风像石头一样坠落,孩子们一旦接触,就全部投入,不惜毁灭自己。

  1980年,40岁的列侬接受采访说,他厌恶“与其苟延残喘,不如从容燃烧”,并且列举了那些在2字头的年纪就跟我们说再见的名字:性手枪乐队著名的贝斯手斯德·维席瑟斯(Sid Vicious),还有詹姆斯·迪恩和莫里森。列侬说:“他们的死都是垃圾,我崇敬活着的人。这些所谓‘英雄’的死教给我们什么?除了死亡本身一无所有,难道这就是摇滚的理由?”

  要选择生活和健康的列侬还是被上帝开了一个大玩笑,他不要死亡,可是他人替他选择了死亡,并因为这死亡被供奉成偶像,像他指责过的那样。或者列侬忽略了,一无所有的死,在年轻的生者心中酝酿的巨大悲伤,犹如一个诅咒。据说迪恩那辆被撞毁的跑车后来被拖到了一个修理厂里,在拆卸过程中,砸断了一名修理工的腿。该车发动机后来被卖给了一名医生,他将发动机安装在了自己的

赛车上,这名医生后来开着赛车比赛时死于
车祸
。另一名购买了迪恩报废汽车方向轴的赛车手也死于车祸。迪恩汽车的外壳被人用来展览,然而展厅却突发火灾。还有一次,它从展台上跌落,砸碎了一名游客的臀骨。

  这听起来已经有些好笑了,青春到死的怨气看起来甚至盖过了伤感。后来的人们常常引用The Who乐队最有名的一首歌——《我这一代》的两句歌词,“我想在变老前死去”,“不要相信30岁以上的人”。你能理解吗?如果不能,那么你太小或者已经太老,你可以尝试写一首歌来唱,扬言给他们点颜色。

  唱歌的人们当然并没有在变老之前统统死掉,而是等待着变老之后怀念一语成谶,亲手把青春到死祭上神坛。

  50年前的秋天,除了我们的迪恩,阿根廷的新军事政府并没有把前总统胡安·贝隆送上断头台,而是把他轰出国门,欣喜若狂的人群拖着贝隆夫人的塑像走过大街。多年以后,麦当娜收起《与麦当娜同床》中的嚣张,一脸庄重地在《贝隆夫人》里以贝隆夫人艾薇塔的名义唱响《阿根廷,别为我哭泣》,一个年轻女人在商业插曲中成了真正的圣女。以至于很多人忽略了电影开头,一项声明打断了一位男青年的观影,声明宣告“阿根廷人民的精神领袖艾薇塔·贝隆去世”。这个男青年接着唱了一首曲调与《阿根廷,别为我哭泣》相同的《噢,多么热闹的场面》。他的名字叫做“切”。

  切,可以是切·格瓦拉,也可以是我们把多年的青春祭坛打扫干净,轻蔑地从鼻腔发出的一声,基本没有什么意义,如同一次无因的反叛。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