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旦
我们是否可以生活得更好?如果中国楼市的存在方式得以扭转,答案至少是部分肯定的。
不久前,一份来自世界银行的财富报告(下称“世行报告”)在第60届联合国首脑峰会
期间公布于众。这份长达190余页的报告综合无形资产、产出资本以及自然资源等数项指标,将中国的人均财富定格于9387美元,同期美国的人均财富达到512612美元。
相形之下,中国的人均财富约为美国的2%。这是最大发展中国家与最大发达国家之间的财富距离,一段并非不可逾越的距离。至少我们的不动产价格已迫近至美国的20%(国家统计局发布数据显示,2005年上半年中国平均房价达到2701元/平方米,而美国平均房价水准则在2000美元/平方米左右)。事实上仅仅用了5年时间,我们便达到了这样的追赶速度。
我们无法获知在近1万美元的人均财富中,不动产究竟占据多少份额。但客观而言,我们积累的财富在不断高涨的居住成本面前显得不足;同样,我们无以判断,如果相当的人群主要以不动产方式进行私人财富积累对这个社会是喜是悲?甚至于,未来前景可能是极少部分人占据这个国家绝大部分的财富资源,这对一个国家的长远发展是否很有裨益?
在一个处处以比肩欧美为荣的氛围里,我们的财富判断却显得如此突兀。当我们为不动产财富的进阶水准不断欢呼时,身后背负的阴影也在不断浓重。
我们注意到世行报告的另一组数据。目前,中国的净储蓄率已达到25.5%,仅次于海地这个战乱频仍、高度缺乏安全感的国家。它意味着中国既具备足以艳羡世界的消费潜能,同时也寓示着这个国家的人民缺乏足够的消费动力。
然而为了达成不动产消费,高额储蓄将被投入其中。事实上,即便是具备如此高的净储蓄率,绝大部分人也无法完全用自有资金实现不动产消费——这在任何一个国家都不现实。
因此,如果不动产构成相当人群财富的主要体现形式,那么中国的银行将在未来数十年中与大部分中国人个体共同持有,并分享它的权益。他们需要放弃其他类型的财富积累,在长久的岁月中不断换取这份权益,以使它真正地实至名归。
试想如果这一切真的就此发生,并顺利演进。未来是否还能如常地推演?未来是否还能获得应有的各种保障,而不仅仅是房子?难道在不动产财富的累进下,一切都将真的变得美好而又完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