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随笔砸谈 > 正文
 

胡克:由薄到厚与由厚到薄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09月15日 18:17 新浪财经

  记得很多年前数学家华罗庚曾经形象地描述过读书的真义,他的意思是,但凡读书,都须经过“由薄到厚”和“由厚到薄”的两个过程。早年曾惟恐年幼的儿子死读书和读死书,于是便一再用这其中的道理来教训他。然而世事蹉跎,不知不觉中已过不惑之年,当年一起读书、编书、译书的同辈,现今多半已经成了教授、博导,而有的更是成为大学的校长、院长,一个个俨然一副现今学子领路导师的模样。

  不过,导师归导师,领路归领路,是否名副其实,对于有些人,却是很成问题的。而其中尤其成问题的一点,便是我辈中的许多人,虽然贵为导师,实则连“由薄到厚”与“由厚到薄”的道理都未曾领会,更遑论从读书中走出来了。说实话,倘若长此以往,我真不知道他们会将现在的学生引到哪里去。

  “由薄到厚”很容易理解。因为书总是只能一页一页的读,一节一节的读,表面上看这纯粹是读书的物理过程。不过在这个过程中,对于作者在书中表达的意思,也就慢慢开始理解了。于是乎,随着纸一页一页的翻将过去,我们的脑袋里也就慢慢的装满了作者的意思、想法、揣摩、悬念甚至于诓骗。显然,假如一个人、一个学生或者一代又一代的知识分子,就像这样持续不断的读下去,我们的脑子会不会被塞满了书本的知识,以至于难以承受?更何况我们面临的已经是所谓“知识爆炸”的时代?

  这样看来,读任何书,如果仅只停留在“由薄到厚”的阶段不仅不行,甚而至于会导致不幸的。且不说我们的脑袋有无那么大的容量来装得下,而且以这种读法,不要说不会变得聪明起来,恐怕单单因为作者意见的举不胜举,就会使我们莫衷一是,说不定变得更加愚蠢也不一定。

  由此可见,读书的真谛或许就存在于“由厚到薄”的过程中。其实,不论任何书,不是关于物理世界的,便是关于人为世界的,而且终归都是作者关于这个那个世界的看法和意见的表达。华罗庚教授是数学领域的大师,所以,他也许可以简明扼要的向弟子们说明,读数学书的真谛就是弄懂那些公理、定理及其推导的规则,掌握了这些你就可以举一反三,甚至于可以进入数学创新的境界。因此,完全没有必要死记硬背作者在说明这些道理时候所用到的不胜枚举的例子。

  读数学的书是如此,读其他的书又何尝不如此?进言之,读自然科学的书是如此,读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的书又何尝不如此?大概不会有人跟我抬杠,岂但读自然科学书籍的真义在于通过作者的意思进入对于自然的理解,即便读人文及社会科学的书,其真义也在于通过对于作者的理解进而进入对于我们生存于此的世界的理解。不过这里也有一个显著的区别,落基山脉的石头或铁同昆仑山脉的石头和铁大概可以用同样的物理或化学知识来加以理解和分析,然而要将关于印第安人的知识直接拿来解释鄂伦春族人的文化,那直接性大概就会差许多。这种情况也许说明,要将异域人文和社会科学知识的真谛拿过来用于中国的当下社会和历史,人们需要的智力努力恐怕要更大。然则即便如此,这也只能说明读西方人文及社会科学的书并且从中间走出来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而不能成为拒绝“由厚到薄”的托辞。

  然而也许正因为这样些困难的存在,或许加上我们自身功力不济,再或者是时运不到,对于所谓西学的解读似乎总是停留在“由薄到厚”的阶段踯躅不前。屈指数来,从五四运动前后盛行“拿来主义”到今天,将近上百年快要过去了。对于所谓西学,我们似乎还处于“由薄到厚”的阶段,以至于即使是某些在国内有着相当影响的学界人物,一谈到国外,怎么看都像个小学生那样,显得是那么局促不安,间或还谦虚得有些可爱。

  问题并不在于精华的掌握有多么困难,也不在于运用纯熟的理性能力,游刃有余地驾驭汗牛充栋的异域典籍并且增进对于中国自身理性认识的难度有多大,谁叫我们曾经落后别人那么多年呢?问题在于要自觉意识到不能停留在“由薄到厚”的阶段上止步不前,更不能到此就沾沾自喜,甚至于连自己还满脑袋装着不能消化的材料时却刻意诳骗后生欺世盗名。

  时下这样的现象真是多得很。比方说,有些“导师”,明明是解释某些简单的经济现象,却偏偏莫名其妙地把什么解构哲学的艰深术语、符号学和数理经济学的词汇乱七八糟的堆砌在一起。真不知道这样做是为了炫耀还是故弄玄虚,抑或是连作者自己大概都不知道想要表达些什么吧。再有一些人,或许搞译介有大半辈子了吧,按说也真是功不可没,可是偏偏到临了却要在所谓“西方逻辑”和“中国逻辑”之间划道鸿沟,说什么这两者从来就互不搭界。这简直就是说,有百年历史的“拿来主义”到头来竟然是出荒唐的闹剧。人家同你素来无缘,你何苦腆着个脸皮偏要貼上去?近来又耳闻有经济学界的高手在西方经济学里面转了一圈之后忽而怀疑是否会中了西方人的圈套,因此,开始大力主张回归儒学。如此等等,不一而足。

  其实,在我看来,这些倒也不难理解。正所谓“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入芝兰之室,久而不觉其香”。长期浸淫于西学典籍之中,反倒未能历练出深厚的理性本领,满脑袋装着的都是这个学派那个人物,恰恰就缺少现实世界的映照,因此,一遇到现实的解释,怎么也拿不出顺手的概念工具,倒是弄出了一大堆水土不服的概念拼凑,是可能的。但凡此种种,只能更加使我们确信,当读书时,必须着眼于从书本中走出来。同样,当学习其他文化和文明遗产时,也必须着眼于从这些文化和文明遗产中走出来。这也是我给现今学子们的忠告。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