荻岛静夫日记引发重重悬疑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09月04日 14:43 《财经时报》 | |||||||||
9月起,纪念抗战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0周年活动,将以5个大型史诗活动全面展现,而由《财经时报》独家报道的“《荻岛静夫日记》现身”(见本报626期)也从民间将这一全民纪念活动引向另一个深度,引发了包括日本电视台在内的国际媒体关注。 8月31日,来自首都史学界、文物学界和其他各界专家学者,就本报报道和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荻岛静夫日记》进行了全方位研讨。不仅有更多内幕披露,这还是一场意味深
□ 本报记者 胡劲华 “1982年,我带领一个美国作家代表团访问南京,美国作家都提出一个问题,说震惊世界的‘南京大屠杀’在南京有没有纪念物?” 我说还没有。 “美国的朋友说在其他国家,在欧洲、美国都有关于二战的纪念物,或是纪念馆、或是碑、或是雕塑,或是永远不灭的火……后人可以不断地评价,中国为什么没有呢?” 我没法回答。 23年后的今天,已经白发斑斑的著名作家屠岸在人文社的四楼回忆到。和他在一起的还有原国字头的博物馆的馆长、鉴定家和研究所研究员及高校教授,其中多位已是70岁高龄的老人,即便是不惑之年的学者,也因为他们的研究或自己先辈的故事,而与那段历史深刻地融合在了一起。 这次,他们因为一个鬼子兵亲笔日记《荻岛静夫日记》在华出版而走在了一起。唯一让他们遗憾的是,一直呼唤找寻的该日记作者荻岛静夫没有任何消息,也许荻岛静夫已经离去,也许他的后人根本不知道自己的爷爷曾经有这样一段历史,但众人在期盼着,他们不希望这是一场没有日本人参加的“批判会”。 让屠岸欣慰的是,现在,南京已经有了一个关于南京30万受难同胞的博物馆,四川也有了一个占地500亩的抗战博物馆,四川建川抗战博物馆的馆长樊建川,就是这本引起轰动的鬼子兵日记的收藏者。 “国博”四大掌门 解密鉴定内幕 作为文物鉴定,看过中央台的鉴宝节目的人会有一个感性认识,而真正严格意义上的鉴定就非常慎重了。比如要由国家组织专门的专家,配备相关的工具和手段,进行一系列复杂的论证。《荻岛静夫日记》非常荣幸地享受到这样的待遇,这些在“审判会”上得到了披露。 虽然鉴定过去了快一个月,但樊建川回忆起来还是非常雀跃。当时国家文物局博物馆司得到消息后,在8月3日专门组织了一个5人的专家组前往四川,其中就有国家级四大博物馆的“现代文物鉴定大佬”,鉴定花了3天时间,而《荻岛静夫日记》是混在300多件文物中由“大佬”们专业鉴定的,用大佬们的术语来讲,就是“一级文物确定”。当时“确定”了43件一级文物,有的有争议但还是被确认了,有的有争议就评下去了,而《荻岛静夫日记》是专家们全票通过,用收藏术语讲就是“开门货”。 曾经跑过30个省市,接触了很多近现代文物的原革命博物馆馆长、现代文物鉴定专家沈庆林表示,当时看到日记原物,眼前一亮,这样的外壳,这样的小开本,这样的内容非常罕有,日记也看了不少,但比较系统的日记还没有发现,《荻岛静夫日记》比较完整,从入伍参军到部队,一直到后来复员,基本是连贯的。当时专家就认为既是真品,又是可以证明历史某些关键事件,以及某些历史细节的珍贵文物,所以一致确定为一级文物。 随后专家签字确认,并报国家文物局和四川省文物局备案,而这一“确认”,终止了《荻岛静夫日记》转让买卖的机会,也不能随便拿出展览,出境更要有有关部门批准,而且每次最多展出原物的1/10。 日本友人认可 鬼子日记真实 《荻岛静夫日记》在华现身的消息披露后,包括国内一些人士提出了谨慎质疑,而日本民众更是非常关注,日本电视台特意播出了相关报道,引起了轰动,也引起了怀疑。而在研讨会上,众专家从各个角度进行了驳斥。 原革命博物馆副馆长阮家新认为,日记的真实性是绝对没有问题的,有照片、有记忆。因为它是一个普通士兵的日记,记录的内容完全是个人的经历,和其他史料比较起来,有它自己的价值,这是其他史料代替不了的,完全是一个日本士兵经历的战争和他的所作所为。作为他所在的基层部队来讲,他就是执行,就是服从,所以日记的内容都是今天打这里,明天打那里,进攻、破坏、杀人、抢掠。 中国社科院近代史研究所《抗日战争研究》主编荣维木则透露了最新好消息,两天前,荣维木到北京大学去见一个日本友人,这个日本友人谈到了这本书,他觉得非常好。这位日本友人的父亲也是101师团的,和荻岛静夫是战友。在《日中战争中悲哀的军队》一书中,这位日本友人整理了他父亲的日记,去年出版了这本书,印证了这完全是事实,这本书里也有一些图片,《荻岛静夫日记》的真实性是无庸置疑的。 而在屠岸眼里,鬼子日记更是超越了一般抗战文物。 屠岸认为,战争文物,比如我们缴获敌人的文件、档案,这也是一种,作为战争历史的证据,正面的有,反面的也有,如缴获的敌人电文;还有一种是参加战争具体的人、将军,甚至于战犯的书信、文章、日记。荻岛静夫是下级士兵,从他的角度记录了参军的过程,不是大量的文件、电文,也不是高级将领的家书或者他们的文章,他从他的角度反映了一个普通的侵华士兵的亲身经历,反映了一个侧面,这个侧面有很大的价值。屠岸给予了《荻岛静夫日记》很高评价,认为是对我们的历史研究、战争史的研究、人类史的研究的贡献。 新悬念: 王翻译是谁?王襄是谁? 找到最原始收藏者,找到鬼子日记发现过程,一直是史学家、文物专家等人的心病。 樊建川更是寝食不安,两周前,樊建川还特意找到将《荻岛静夫日记》转给自己的天津某文物商人,也许是出于行规,也许出于年代的久远,除了日记本附条上的记录,新的消息没有太多。 有热心的读者提供了一些信息,出版社正在加紧辨认中,而附条上“王襄,1950年收藏”的记录,让专家们有了盼头。有人提出疑问,这个“王襄”和居住在天津的、有甲骨文之父的大收藏家王襄是不是同一个人? 公开的资料显示,王襄(1876—1965)是我国最早发现并研究收藏甲骨文第一人,他曾因捐给国家5000多片甲骨文而引起巨大轰动。日前,拍卖市场上出现的几片天价甲骨文,据说就是王襄当年收藏并捐献的。 王襄1910年毕业于北京农工商部高等实业学堂矿科,1913年毕业于天津民国法政讲习所政治经济科。后曾在天津、福建、广东、四川、浙江、湖北等省盐稽核所任职多年,期间始终坚持甲骨文研究。1954年,王襄以78岁高龄出任天津文史馆馆长。 而鬼子日记中记录的大量战役多是江南地区的,包括松沪之战,荻岛静夫是1937年8月被派遣到上海,踏入上海土地正是松沪抗战的第十天,虽然1940年3月,荻岛静夫回国了,这中间10年发生的故事充满了想象,而1965年王襄在天津逝世后,家人将他的著作、资料等1000余件全部捐献给了国家。 有专家称,如果甲骨文王襄和日记附条的王襄有关,这将是一个大突破,希望王襄的后人看到报道能有回应。 而在“研讨会”上,解放军出版社军事科技编辑部的编辑兰草更是提出了一个惊人的“发现”,兰草怀疑鬼子日记206页的一张照片能和王襄有所联系,这张黑白的日军照片标注着“骑自行车的细谷君和王翻译”的图片说明,兰草大胆发问天津的这个人(王襄)会不会就是这个王翻译,或者是辗转到他手里的,两个人会不会有什么关系? 很多专家觉得这是一个兴奋点,但是照片底下的说明是原来就有的还是后来加上去的,不得而知。樊建川表示,有了线索就要去追,比如去核对两王的笔迹,让这段历史更加清晰。 遗憾:作者何以始终缺席 找寻《荻岛静夫日记》作者的工作一直在进行,但似乎回音不是很多,樊建川在表示无奈的同时,也表示将动用更多力量来推动这个寻访工作,“是否找到并不一定重要,重要的是过程中的信息传递,这对日本民众很重要。” 专家们都极力推荐该书要在日本出版日文版,原革命博物馆副馆长万冈认为,用原始的日文在日本图文并茂的发表,必定能引起日本人民的注意。虽然荻岛静夫现在95岁了,如果在世也不是找不到的,可以通过中日友协在日本发行这本书,把作者找着,如果没有作者,可以找他亲属,核心就是“通过这本日记让日本人民通过这个书教育自己”,对中国的侵华罪行,侵华战争,犯下了滔天罪行,应该从这方面进行反思,促使日本领导层改变现在的态度。 事实上,寻找荻岛静夫在技术上是比较容易实现的,但由于种种原因,寻找荻岛静夫的工作变得困难重重,这不能不说是一个遗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