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国/文
经济发展史,熟悉国外经济发展的现状,有可能对国内的经济运行和经济政策做出比较和判断;更为重要的是理论经济学家不像政府经济学家和企业经济学家有特定的角色定位,因而他们有相对的独立性和自主性。
应当指出,在一个和谐有序的社会中,理论经济学家、政府经济学家和企业经济学家不仅应数量比例恰当、各有不可取代的社会定位和合理的社会地位,而且他们是一种分工协作的关系。他们共同的目标是保持社会微观和宏观经济的健康运行,促进社会经济繁荣发展,同时推进中国经济学的创新和繁荣,比如,“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这一概念自经济学界提出,12年后写进党和政府的决议中,应当说它是诸多理论经济学家和政府经济学家等共同努力的结果。
理论经济学家要履行好自己的专业职责,就不应仅仅以纯专业的“专门家”为满足。现时代,自然科学家成了“对世界上越来越少的问题知道得越来越多”的专门家,人文学家和社会科学家则成了“对世界上越来越多的问题知道得越来越少的”知识专门家。这固然是知识信息量无限增大和分工越来越细使然。但学术大师和思想大家很少缩守一隅,以“纯专业”自居。尤其是经济学,它与社会政治、文化,与生产者和消费者——人不可分离,如果经济学家对所研究经济对象所处的社会政治制度和体制没有深刻把握,对所研究经济对象所处文化传统和氛围不甚了了,对人和人性没有深入体察,是不可能真正研究好经济学的。没有马克思对社会政治和人的深入研究和把握,就没有马克思的经济学。正因为对人性的深刻理解才有了亚当·斯密的宏论:每个人在“看不见的手”的支配下都利用自己所支配的资本谋求自身的利益,常常比他真正有意去做时更有效地促进了社会的利益。
正如阿弗里德·马歇尔所说,“经济学是一门研究财富的学问,同时也是一门研究人的学问”。而有关经济与文化的内在关联,弗朗索瓦·佩鲁在《新发展观》中说得很深刻:企图把共同的经济目标同他们的文化环境分开,最终会以失败告终,尽管有最为巧妙的智力技艺。如果脱离了它的文化基础,任何一个经济概念都不能得到彻底的深入思考。经济学本身的构建需要上述知识和素养,经济学家若没有以人为本的精神,没有人文精神素养更是不可想像的。当然,理论经济学家主要还应从经济学专业角度介入公共社会生活,行使自己的话语权,公众看重的和社会最需要的也正是这一点。
没有在基础理论方面拓展、创新的理论经济学家,对经济学科来说是残缺的,对国民经济发展来说是缺乏远见的;没有理论经济学家,对国民经济运行来说则是危险的。我们不仅需要在基础理论上扎实构建的理论经济学家,同样需要勇于和负有社会责任感的经济学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