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随笔砸谈 > 正文
 

川味法国菜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08月28日 16:52 21世纪经济报道

  赵武平

  自牡丹江返沪过北京,仲夏暑热逼人,遂邀三两老友至客舍把盏叙旧。焦黄流油的烤羊排,和白嫩酥软的炸里脊,说是地道蒙古菜肴,看上去也都很诱人,但动了筷子才知道并不怎么合胃口。好在久违的二锅头本色依旧,酒兴也就没有因菜而减,谈兴则更因一本书的翻译遭遇而大增,——在巴黎成名的导演作家,还有他那以“上山下乡”为背景的小说,
成为译界趣话仿佛颇有些日子了。

  用法文写成的那本书,是讲巴尔扎克改变四川乡间小裁缝命运的离奇故事。它好像先轰动法国,后来又红遍英美,但中译本并不吃香,说来很有点儿“墙外开花墙外红”的意思。作者大约也感到莫名的困惑:国人竟然对国际畅销书无动于衷,问题到底出在哪里?他嘴上没有明说,但心下却更愿将板子打在译者屁股上面,——估计他断定是翻译妨碍了销路;等新作也要在国内出版,原先的译家就受到疏远,因为作者期盼翻译高手救市。可惜他的愿望最终还是落空了:连约多位译家,竟然都碰了软钉子。吃力不讨好的苦差,据说到头来还是回到了最早的译者手中。

  决定书的命运的因素很复杂,至于翻译的优劣在其中究竟能起多大作用,完全可以仔细研究。如所周知,以外文写成而且在别国走红的中国人作品,中文版的出路大都非常可怜:名噪一时的《等待》、《天一言》和《围棋少女》,无一例外都遭到冷遇。说来也不复杂,这些书虽然出自中国人手笔,但原初的假想读者却非自己同胞;能否写得吻合洋人口味,往往是叙事元素的取舍标准。川菜到了巴黎,想讨得法国人欢心,菜式搭配和调料轻重比例想说不变怕都很难,——与其说是川菜,不如说是川味法国菜更合事实。法国川菜给中国人品尝,难保吃到嘴里味道不奇怪。

  马悦然爱说,中国无缘诺贝尔文学奖,原因是翻译质量不行。他老拿《骆驼祥子》的旧例说事,谓:“我还记得读完这部小说的原文之后,就非常生气:美国翻译家改写了小说的最后一章,把小说很悲哀的结局改成合乎好莱坞电影喜剧的风味!这样不负责任的翻译家应该改行!”他的态度和意见,倒是同《小裁缝》作者的心态很相近。

  似乎后来马悦然一出马,高行健马上就金榜题名;也许请他翻译《小裁缝》,那本倒霉的书大概也会时来运转。这个讲四川方言汉学家,前几天还在一篇吊文当中,让刚去世的陆文夫讲了一通好玩的话:“可是那贫农呢?他唯一能说的是:我啥子功劳都没得,一辈子在田里做苦工。可是儿子结婚的时候,我请了两桌村里的客人打牙祭喝烈酒,让大家吃得饱,喝得醉。还让他们抽一条最好的香烟呢!——你千万不要夺去他那唯一的乐趣!”

  

美食家的四川话,飘到苏州邻居耳中,听起来会不会怪里怪气?也不知道有人请他尝过那道“川味法国菜”没有。


爱问(iAsk.com)


评论】【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