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随笔砸谈 > 正文
 

如何看待中国经济的崛起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08月27日 16:29 经济观察报

  张军  

  这些年来,预测中国经济增长的走势离不开海关统计。从这些数据中可以发现,贸易部门在过去10年获得了迅速的扩张。8月11日中国海关官员说,在今年头七个月,中国贸易增长了22.8个百分点,从2005年3月以来,贸易量每月都在1000亿美元以上。

  目前,中国同世界其它国家的贸易量已占到其GDP的近70%。这是一个不同寻常的现象,在日本和西德高速发展的1950年代至1970年代,也没有出现类似的情况。10年前就有经济学家对此感到困惑,对中国这样高的贸易依存度,人们有很多讨论,给出的解释也五花八门。为了持续增长,中国也许积蓄好了自己的内力。但问题是,中国同东亚单纯依靠出口拉动的经济增长模式还不大一样,中国总体上是依靠贸易带动的经济,与日本和韩国在高速发展阶段相比,中国今天的市场要开放得多。

  形式上讲,念经济学的学生可能会认为,与比重占绝对优势的投资和消费相比,微弱的贸易盈余(过去十年平均低于5%)对中国的GDP不会有太大的贡献。预计今年的贸易盈余会超过1000亿美元,这一数据与过去十年相比的确很高。然而即使如此,它也还不到中国GDP的1/10。那么贸易要紧吗?

  这取决于你看待统计的方式。在支出法下,尽管计入GDP的是净出口而不是整个贸易额,但是整个贸易额及其增长引起了制造业、服务业和公共部门产出的巨大增长。不用担心,中国相关的行业部门在做统计时已经考虑了这种引致效应。作为一个新兴经济体,通过加总每个部门的增加值来计算中国的GDP可能会更好,尤其是工业部门和服务业。实际上,比较而言,中国对制造业的数据处理要远好于服务业。

  大致是在十年前,通过一系列大刀阔斧的改革,中国最终走上了有自己特色的增长之路。这一切都来源于邓小平1992年春天在南巡过程中的谈话。这些谈话实际上为后来党内形成共识奠定了基础,这个共识就是中国需要进一步扩大开放。在这些改革中,对于形成中国特色的增长体制具有极其重要意义的措施包括:消除外贸控制、1994年人民币贬值40%、依靠政绩对地方官员进行考核的制度以及1994年中央和地方政府财政关系的调整。

  理解中国增长体制的关键是要意识到,这个体制是开放化、分权化和通过党形成政治凝聚力等因素相互作用的产物。对省级和市级官员来说,这种体制在很大程度上形成了一个独特的激励框架,那就是要一心一意致力于促进经济增长,我曾经把这种现象称作“为了增长而竞争”。对地方政府官员而言,GDP的增长率成了考核政绩的惟一尺度,因而对他们来说,首要的工作就是保持经济年复一年的增长。由于中国的金融体系和行业部门存在着严重的结构性矛盾,地方官员也很清楚,走出困境的最佳办法就是吸引外资。为了吸引FDI,他们提供了很多优惠政策,如劳动力、土地的无偿使用和给予外资一定的免税期。

  1980年代,一些跨国公司为了将其产品打入容量巨大的中国市场,通过与中国企业合资的方式,将其有关业务搬到了中国。但是在过去的十年中,绝大多数FDI之所以选择中国作为落脚点,是因为它们认为,为了保持国际

竞争力,不去做“中国制造”是不明智的。十年来,中国成了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FDI的投资对象国。

  FDI的持续流入促进了中国的进一步开放,也使中国融入到全球化的进程中。凭着供给无限大的廉价劳动力和对FDI的偏爱,中国与世界经济迅速融为一体,这引起了世界的高度关注。坦率地说,随着FDI流入量的连年攀升以及在世界贸易体系中所占份额的不断提高,中国的确受益匪浅。但与此同时,中国贸易量的增长也为东亚和美国带来了巨大的机会和财富。这一点无人能否认。中国对外贸易的增长有助于亚洲经济的发展和复苏,对动态化的全球经济体系的贡献也日渐突出。

  中国是一个大市场,也是世界级的加工中心,目前有50万家外国制造商在这里落户。十多年来,中国出口的增长速度是GDP增速的3-4倍。如今,在

纺织品、电子和机械产品等很多领域里,中国产品在市场上都居于主导地位。在中国东部沿海最具活力的地区,一个共同的特征是FDI的高度群聚,珠江三角洲和包括上海在内的长江三角洲在吸收FDI和出口产品加工方面处于领头羊的位置。

  十年来,FDI在机械和电子等最具活力的部门的出口中所占的份额是过去的两倍甚至三倍。在PC及相关部件、其它电子和通讯设备的出口中,FDI所占的份额超过了80%-90%。整个贸易量的增长中有90%多要归于加工贸易的增长,这是中国经常账户中贸易盈余的惟一来源。当然,FDI的源源不断的涌入也为中国带来了巨大的美元储备,到2004年已经超过了7000亿美金。

  一个显著的事实是,尽管中国的出口增长迅猛,但与日本(1950年代-1970年代)和韩国(1970年代-1990年代)相比,中国的整个贸易大体上是平衡的。当然,这种状况在很大程度上要归因于加工贸易在整个贸易中所占的主导地位。 但是中国同美国的贸易盈余是巨大的而且逐年攀升(2004年大约是1620亿美元)。实际上,美国对外贸易的总赤字大约是7000亿美元。有些经济学家把这种状况归咎于美国人储蓄太少的缘故。的确,美国人(包括公司部门)支出比起储蓄要大得多。但是,这也是由于美国人借钱成本太低的缘故。这样,问题就回到美国的货币市场上。如果没有国外货币源源不断地流入所形成的货币供给,美国的利率很快就会上升,从而经济增速放慢。

  这里碰到一个蛋生鸡、鸡生蛋的问题。美国经常项目的高赤字使得中国和亚洲其它国家成了美国债券市场的大买主,外国对美国债券的庞大持有额使得美国人继续有能力把金钱大量花在进口商品上,这又使得美国的贸易赤字状况进一步恶化。这种循环局面暗示着美国和全球贸易体系面临着一个困境。在准布雷顿森林货币体系的安排下,全球化在为亚洲实现出口拉动的增长创造机会的同时,也为美国的贸易失衡埋下了种子。作为亚洲的关键经济体,中国的崛起使得这种失衡更加明显。

  (原文为英文,罗长远/译)


爱问(iAsk.com)


评论】【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