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随笔砸谈 > 正文
 

自然感悟一本未读够的教科书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08月15日 03:53 第一财经日报

  蒋耀波

  安吉是浙江省的一个县。安吉是黄浦江的源头。安吉是一个挺有名的竹乡。安吉还是著名白茶的原产地。

  一年前,我曾去了趟安吉。从北京出发时的行程设计是去看竹海、品白茶,然后才
是别的什么。因为同行中有位国务院的司长,他有意无意打电话给了省里的某一位局长,局长就通知了当地有关部门,结果我们的安吉之行就成了“正式考察”,惹得当地县领导们相迎相送,彼此行色匆匆,结果“飞”入了寻常百姓家,却没有深入到竹林茶山里;结果是该看的看了,更该看的没有看到。

  什么是更该看的?是竹子。安吉的竹林以规模大、品种全而著称,有一处居然就叫“中国大竹海”。据说,安吉竹博园中的竹子多达300余种,这在国内是独一无二的。

  我一直记着“考察”中的一个小插曲:在当地山川乡的一位老乡家,年轻的女乡长指着晾在屋外木架子上的一些干叶子说,这是竹笋的内衣。竹笋居然有“外衣、内衣”说,这倒让我有些新奇。

  “那么,哪一层算起是内衣?”我问。“难道还有背心、短裤不成?”更有幽默者说。午饭、晚饭席间,我们一边吃着鲜笋,一边热烈地持续着这个话题。

  这是知识,是常识性的知识。想到这一点的同时,我不能不承认,诸如此类涉及生物学、植物学的知识领域,我们有太多的盲点甚至有太多的盲区。

  我所以在这细微的一点上看得很重,固然是基于我坚持的一个观点:“生态”即生存态度和生活态度。我实实在在地是因为我时常从我们许多干部,甚至是级别挺高的干部口中,听到“打造生态大县、打造生态大市、打造生态大省”、“打造中国第一名山”等等诸如此类“大跃进”时代的气魄很大的口号,这些口号有的已成了报告书,有些已转化成了“绿色行动”。但这些口号和行动常常令我疑惑,我非常肯定地感觉其中缺点什么。

  缺什么?政治理论上的成熟把握,市场经济理论的运用之熟练,对老百姓利益的热情关注,一切似乎不用怀疑。如今我明白了,缺少的其实就是和我们说的“盲点”相关的与自然相关的视野。

  这倒让我想起早几年的一件事。去哈尔滨出差,偶然见到了一张当地出版的报纸。引起我特别关注的是上面登载的一篇题为《一棵树的联想》的短文。

  “我是偶然发现在奋斗路省建设银行门口的人行道上,这棵被石头护围着的榆树的。我十分欣赏当时的建设者、审批者,尽管这棵榆树不是古树名木,但它被看作是城市绿化的要求和有生存必要的树木被保存下来了,而且现在继续被人们爱惜着……城市中心绿地少了,树木被砍伐了,而且为了建房子而被砍伐的居多数……请管理者、建设者好好想一想,有没有必要千方百计去爱护一个长得比我们慢,活得比我们长,又不会言语的生命……”

  我无意间注意到这篇文章,继而非常认真地读完时,我被深深地打动了。文章里流露出来的这种信息和情绪一下子提示了我:走在喧闹的城市街头,我已很久没有专注于某一片树叶、某一只飞鸟了。似乎就在这种熟视无睹里,我们的许多人已经丢失或正在开始丢失发源于自然的那种种新鲜、洁净、深长的人生体悟。

  很自然,我注意到了报纸上那篇短文的作者:哈尔滨市市长汪光焘。市长们在报刊上发表署名文章并不鲜见,但那些文章更多属于政府工作报告式的“鸿篇巨制”,像这样专情于一棵树的小品文,似乎还不多。

  我并不认识哈尔滨市的这位市长,但就是这样一篇不足千字的短文,使我在心底对他有一种久违的、亲切的、老朋友般的感觉,如同我熟悉的某一棵北方的橡树或榆树。这篇文章同时也证明了,作者是一个对大自然充满亲情和有着极好的感悟力的人。我以为,这常常被人们忽略的一点,对一个现代化城市的管理者该是多么重要和必要。一个对自然淡漠的人,其实已是一个患者,而一个对自然无动于衷的管理者,是断没有什么管理艺术可言的。

  现在,汪光焘已是国家建设部的部长了。我曾对朋友说,同样凭那篇文章,我就依然可以十分地信任他。

  我们太应该明白人与自然的比例了。没有任何功利因素的山山水水、草草木木,对我们的生活、我们的精神、我们的心灵所具有的意义无可限量。如同21世纪的“世纪问题”是自然问题一样,我们在21世纪的“世纪任务”是否可以说就是接受自然的教育呢?回答是肯定的。

  有专家分析,从自然的价值类型上看,位居前列的是科学价值——我们了解的最年轻的自然科学是生态学,我们认识的最少的组织层次是构成生物群落区的多种群落的组织。我们还没有任何关于生态系统层次的进化理论,事实上,我们对于几百年内的自然演替是什么样都不是很清楚,只有靠残余的荒野地,我们才有可能解决在这些问题上的争议;而我们可能还丝毫不知道,这些荒野地其实就是我们还未读过的教科书。

  教育从来就是心灵的旅行。感受自然,这大概是人类最容易找到的一个共振点。从此,我们可以这样对人们说,误解并不必然与文化有关,而可能是感知自然的能力不到位。如今我们处处讲创新,其实,最难的是对自己时代的自然的创新;而自然的创新,首先就要求我们有一种对自然的高度的感悟能力。

  我很高兴我又要去安吉了。我高兴是因为我可以在竹林的这个课堂上大声地朗读,没错,自然就应当一字一句地把它大声地读出来;竹林中那一根根刚刚由春笋长成的高高的新竹,也许还会让我想起几个儿时的朋友。(作者Email:captain1959@sina.com)



评论】【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爱问 iAsk.com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