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随笔砸谈 > 正文
 

孔雀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08月05日 17:12 新浪财经

    天骄

    一九七五年至一九八零年。

  那个年代,不需要大开大阖、一贯到底的故事;那个年代,所有人都苟活于细节之中。

  七十年代后出生的,显然对《孔雀》缺乏感受力。因为只有在这些细节中活过,才有可能,被那些生存的细枝末节,突然击中。人们贫乏、拥塞,丧失表情、消耗时间。

  对历史画面还原的逼真程度,决定着《孔雀》的成败。显然,在这方面,摄影出身的顾长卫没有令人失望。七十年代过来的人,以中国这三十年,所历西方之三百年。现在再看那个年代,似乎是遥不可及的,是写意式的虚无之境。想想吧,生于中国,感受如此大跨跃的历史,被压缩在有限的生命之中,拥有了所谓的“丰富多态”,我们又是幸福的。

  顾长卫提供了一个接近七十年代普通家庭标准的像册,所有人都可以找到自己的影子,包括我。比如家庭结构,父母和仨孩子;又比如作为口述者的弟弟,说自己“那段日子我像影子一样的沉默”;最后,母亲也是那样地,常在暗地里对我说:“你俩姐都是废物,这辈子家里就指望你念好书,有出息。”

  在《孔雀》剧本中,这样描述弟弟:苍白瘦弱,敏感阴郁。以至于人累得有些慵懒。气质很复杂, 很难一句话说清,因为他还处在青春期,人还没定型,把握不准,或许是个好孩子,也可能会去杀人。这样的描述用于我的童年,一样是合适的。

  总之,有限的乐趣,加上无限的厌倦,就是七十年代留给我的一切。有些童年元素,始终挥之不去,比如无线电里,千篇一律的声音;比如阴雨天,雨滴在瓦片上纷纷溅起;还有就是,烈日下,从街对面传过来的,敲打铁皮的声音,无休无止。七十年代,无线电是多么的重要,相当于现在的互联网、好莱坞大片、第一财经日报,可片子中,居然没有听到无线电,电影进展到八十年代时,一家人突然看上电视了,这个,似乎有些不可思议。

  另外一个疑问是,片中所有人物都很木讷,和我记忆中的截然相反。我记忆中的七十年代,所有人都喜欢闲极生事,话多,嘁嘁喳喳,交头接耳。就算现在整天不发一言的父亲,在当时,也可以不断请同事来家里,唠上大半天的闲嗑。以至于我怀疑,我当时的极度沉默,完全出自对周围一切聒噪的反感。

  这样一部生活流水帐,大量的长镜头,片段式的细节,仿佛是一次缓慢的搅动,要让每个人的七十年代,都从大脑中沉渣泛起。这又是一部自我生长的故事,年复一年,故事永远不可能完整。这也符合顾长卫的意思:完整的故事永远都在观众自己手里。

  现在有理由说说张艺谋的《红高梁》那个班底,我以前曾说,这个班底张艺谋最弱,姜文、顾长卫、赵季平,都比张艺谋牛逼。现在,差不多已全部证实。



评论】【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