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斌受贿济贫如同黑色幽默 凸显群众关怀饥渴症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08月04日 13:15 中国经济时报 | |||||||||
郭之纯 近几日,一起原本不难判断的事件,却在媒体上引起了极大的争议——湖南临湘市副市长余斌在担任教育局局长和副市长期间,收受贿赂22.5万元,其中有15.47万元被用于扶贫帮困、社会赞助和公务活动,被法院判决有罪。在几大网站,该消息都成了最热门新闻,很多跟帖评论认为,肯用受贿款济贫,余斌无罪,且堪称“好官”。新浪网就此举行了调查
行贿者不会无缘无故,每笔受贿款背后都可能会有黑幕,会有公权的滥用,会有公共利益的损失。因而从法理上说,认为受贿款去处正当便属无罪或可免罪,显然是荒唐的。我想,很多人们其实都懂得这个浅显道理。那么,为什么有如此之多的人们会在此问题上失去判断(或故意失去判断),对余斌如此同情,乃至对“用于济贫的受贿”如此“力挺”? 在笔者看来,这一反常现象,已经超越了法律意义,而成为一起蕴涵丰富的公共事件,有必要从政治、法律和经济环境诸方面予以认真解读,寻找产生如此社会心理的根源。 首先,该事件显示出当前百姓中间一种“关怀饥渴症”的存在——百姓们太需要来自上级机关和领导干部的关怀了,乃至于“饥不择食”,哪怕明知其“关怀”用的是受贿的“脏钱”,但他们仍然感恩戴德。如此“关怀饥渴症”,暴露出当前干群关系的普遍失谐,暴露出某些领导干部的一些通病。 该事件也显示出当前反腐败形势的严峻。有网友评价道:“他果真是只受贿20多万吗?那他应该算个清官”;而他曾经的部下所说的:“余斌何罪之有?……现在被查办的那些贪官,个个有车、有别墅、有情妇。余斌有什么?”竟然被很多人认为“代表了自己的心声”。如此让人乍看起来哭笑不得的议论,仔细想来却也有着现实的基础。腐败竟是如此普遍,工程回扣等竟是如此无处不在(余斌受贿款很大一部分来自于此),以至于人们对20余万元的受贿,竟然有了相当地宽容——其实更多是无奈。 不由想到笔者曾经亲历的一件事件:前几年,某县县长因受贿被判刑,笔者和几位该县人士聊天说到此事,他们竟然是十分恼火:“他(被判刑的县长)原本还是做事的,刚‘吃饱’该干活了啊,不该抓啊……这下糟了,还得来个‘瘪肚’的,要‘吃饱’干活不知道要到啥时候!”语虽“另类”,但确实也让人们看到了底层人群的真实心态:官员只要做事,只要心里有百姓,小小的腐败一下,还是可以接受的。人们之所以如此同情余斌,想来与存在这样的心理基础有关。 进一步说,人们之所以对腐败产生这样的“心理共识”,还是因为对腐败尤其是一些“小腐败”长期惩治不力,比如公车私用,比如公款吃喝,几乎要成为某些官员的“正当福利”。如此情况下,人们的信心渐失,只好退而希冀官员在受贿之余能有一些“次道德”。 在上述因素的影响下,近乎黑色幽默般的“余斌事件”便应时而生。因而,这一事件应该作为解剖当前政治生态、干群关系、经济环境等的一个标本,细加研究。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