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业扩大开放应确保监管同步

  谭浩俊

  “金融业的全面对外开放,可能引发的新矛盾、新问题也会更多,只有让监管跟得上开放的脚步,才能有效避免风险。”

  财政部副部长朱光耀日前透露,将单个或多个外国投资者直接或间接投资证券、基金管理、期货公司的投资比例限制将放宽至51%,上述措施实施三年后,投资比例不受限制;将取消对中资银行和金融资产管理公司的外资单一持股不超过20%、合计持股不超过25%的持股比例限制,实施内外一致的银行业股权投资比例规则;三年后将单个或多个外国投资者投资设立经营人身保险业务的保险公司的投资比例放宽至51%,五年后投资比例不受限制。

  这意味着未来可能出现外资控股、独资的券商、基金、期货、银行、资管和人身保险公司,他们将与中资公司同场竞争,在资本市场享受中国改革开放的红利。

  金融业是扩大对外开放的重要领域,我国大幅放宽金融业市场准入,一方面,是在兑现中国2001年加入世贸组织(WTO)时的承诺,并用兑现承诺来证明中国是一个守信用的国家;另一方面,也是为了进一步表达中国对外开放的决心,表达中国愿意和世界各国加强合作、加强交流的意愿。因此,对于外资持股比例来说,“51%”决不是一个简单的数据,而是具有分水岭意义的一个标志。

  事实上,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大国,全球第二大经济体,更作为全球最大的消费市场,金融业的对外开放水平对世界各国、尤其是发达国家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如果中国的金融业对外开放度低,外资进入金融领域的渠道就少、空间就窄。所以,很多国家都在关注着中国金融业的开放,都把开放金融业作为衡量中国对外开放水平的重要标准。自然,此次举措的出台,会令人充满期待和希望。

  按照中国金融业目前的实际情况,特别是金融企业在内控机制建立、金融风险防范、经营手段规范等方面,还存在一定差距,尤其是员工素质,可能在很多方面还难以适应对外开放的要求,跟不上对外开放的步伐。所以,新的开放举措的实施,一定程度上也是对金融业改革工作的倒逼,对金融企业能力和水平的检验。如果金融业再不加大改革力度,再不用改革的方法解决传统金融业在体制机制等方面的问题,一旦外资全面进入,等待中国金融企业的就可能是被淘汰。

  如果说扩大开放对中国金融业和金融企业是一次改革倒逼的话,对金融监管部门来说,可能也是一次全方位的检验和考核。要知道,开放的大门打开了,很多方面的问题也就会暴露。虽然经过过去三十多年、特别是加入世贸组织以来16年的不断探索,中国在金融监管方面积累了一定经验,可以不必过度担忧“狼来了”。特别是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也对中国金融业应对风险的能力进行了一次全方位的检验。而检验的结果说明,中国在经济实力不断强大的同时,金融业抗风险能力也在提升。

  但是,不能忽视的是,从近年来金融领域发生的各类问题、风险,特别是重大案件、事件来看,围绕金融业的几次风险,也造成了不小的损失。如2015年的股市大跌、各种非法集资、P2P平台跑路、金融企业内部的各种案件等,都给金融监管出了许多新的课题。而金融业的全面对外开放,可能引发的新矛盾、新问题也会更多,有的甚至是过去几十年都没有碰到过的。如何未雨绸缪,早做准备,主动迎接可能面临的挑战,对于减少问题、规避风险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只有加强监管,让监管能够跟得上开放的脚步,才能有效避免问题的发生、风险的出现。

  从总体上讲,中国在金融业对外开放方面,只会步子越来越大,随之带来一些新的矛盾和问题,相信经过近四十年改革开放考验的中国人,是能够从容应对的,是能够克服一切问题和矛盾的,也是能够有效防范各种金融风险的。

  (作者系中国民营经济研究会理事、财经评论员)

责任编辑:陈楚潺

热门推荐

相关阅读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