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中国经济——难心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09月02日 14:43  《新财经》

  现在,很多人认为,房地产不是主导产业,认为房地产存在泡沫。但我认为,在中国的城市化没有完成之前,从总体上说,谈不上房地产有什么泡沫。如果要说有泡沫,目前的房地产泡沫充其量也是局部的。因为房子造得越多,才会有更多的农村人口转移到城市中,推动中国的城市化进程。现在,中国的城市化率刚刚达到50%左右的水平,与世界工业化国家70%的水平相比,差距还很大。如果我们搞得好,每年增长1个百分点的城市化率,那么,还需要有二十年时间来追赶。因此,我认为,未来二十年,中国经济的特点就是“造城”。因为,房地产的产业链很长,可以带动很多行业的发展,而在未来的二十年中,中国又有城市化进程对房地产的需求。所以,房地产业是带动目前中国经济增长的一个主导产业。

  《新财经》:但是,按照中国目前的房价,别说农村人买不起,城市人也买不起,房地产业如何能持续地发展?

  萧国亮:我们看到,房价在2009年涨得比较快,但这是统计问题。事实上,2008年的房价是下跌的,如果把2008年年初到2009年年底的房价连起来,再扣除通胀率,我们就会发现,这两年的房价上涨比例并不高,大概只有百分之十几到二十左右。现在,很多人都不看2008年的房价下跌,只看2009年的房价上涨,所以,感觉2009年的房价上涨得惊人。

  房地产应该是拉动中国经济增长的主要产业,但房地产的问题又很复杂,比如,有的人买了很多房子,有的人没有买房子,其实这只是现象,背后的实质问题是社会收入分配的巨大不公。要解决这个问题,根本上应该进行收入分配体制的改革。

  为了解决目前的一些问题,政府可以做廉租房、公租房。但是,对于房地产的资源配置来说,最终还是应该由市场机制来调节。最近,胡锦涛总书记提出,要进行房地产业的体制改革。如果房地产业能够保持稳定、持续地增长,对中国经济的长远发展是有好处的。

  除了房地产,我们还应该发展其他的主导行业,比如低碳经济、新能源汽车、生物工程等。无论哪个产业,都要让市场去选择,政府只要给予适当的政策引导就行了。

  华 生:房价这么贵,与我们的制度安排有关系。在目前的体制下,问题当然很多,因为我们根本没有考虑到供给问题、城市规划,比如每年有多少人进入城市,需要提供多少房子,要用市场化方式提供多少,要用保障法的方式提供多少。要把所有的问题都列入整个经济发展大规划中,才能解决房地产问题。

  货币政策的选择底线

  《新财经》:由于2009年过于宽松的货币政策,导致今年政府在货币政策的选择上处于“两难”的境地。这个问题如何解决?

  萧国亮:货币政策是为经济发展服务的,一方面管经济增长,另一方面管通货膨胀。现在,我们的货币政策应有所变化,因为现在的通货膨胀是外贸顺差造成的。按照经济学原理,解决这个问题很简单,就是让人民币升值,减少外贸顺差。人民币升值以后,我们进口原材料、能源、农产品都会很便宜。但这里涉及到一个利益问题,我个人认为,由于央行发行人民币收购美元,然后用美元去国外投资,对于央行来说是没有成本的。所以,从央行的角度,它不愿意让人民币升值。

  于是,这样就导致了一个“两难”问题,政府利益与社会利益的“两难”。如果满足了央行的利益,社会就要承担通货膨胀的风险。现在,用提高银行利率来防通胀的效果是微乎其微的。2007年的通胀,央行在一年之内连续十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但是,通胀问题仍没有解决。所以,目前货币政策的症结所在,就是人民币升值问题。

  霍德明:从2009年年初开始一直执行的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到今年应该是紧缩了。但政府不愿意说紧缩,怕被说成是刺激政策的退出。但实际上,政策已经在紧缩了,紧缩的目的有两个:一是怕通胀,二是怕价格上涨。今年4月,对于房地产的调控政策本来是针对部门的,可政策表现出来的就是宏观政策的紧缩,这样的货币紧缩政策预计下半年还会持续。

  在中国,价格尤其是房地产价格,影响的不仅是宏观层面,更是分配层面。很多人认为,如果不把房地产价格打压下去的话,就会影响社会稳定。所以,下半年要看房地产的实际动向,才知道货币政策的走向。我预计,下半年房地产的价格不会大涨,也不会大跌,中央政府、地方政府和开发商都耗在那,看谁更能坚持。

  袁钢明:真正的“两难”问题是货币政策,这其中有一个利弊权衡的选择底线。比如通货膨胀与经济增长的“两难”,不能把通货膨胀的防范限定得太严格,把价格指数定得太低,CPI一到3%就实行紧缩的货币政策。实际上,这个时候经济增长还没有起来,价格才刚刚开始上涨,此时控制通货膨胀,实行紧缩的货币政策,造成的结果就是,经济增长却被打压下去了。2008年的通胀实际上就是猪肉问题,不是货币投放过多的问题。但是,政府把通货膨胀看得太过度、太敏感,实行了紧缩的货币政策,结果造成了经济的严重下滑,中国经济下滑根本不是金融危机造成的。所以,在“两难”问题上要搞清楚,不可能用很低的价格实现较高的经济增长。

  宏观调控要找到合理的搭配空间,我们可以有两种选择:一是为了保增长,货币政策应该宽松一点,价格可以高一点,CPI到5%,甚至更高一点;二是增长的目标定低一点,价格目标也低一点,如果CPI选择3%,那GDP就选择5%。这时候,紧缩的货币政策就不存在“两难”问题了。低通胀、低增长,就要紧货币;反过来,高通胀、高增长,就要松货币。这不是一个“两难”问题,你选择了一个,就要丢掉另一个。

  宏观调控应有法律依据

  《新财经》:有人预计,今年下半年的经济增长会放缓,而且很多产业会产生产能过剩的现象。前不久,工信部公布了18个行业2087家淘汰落后产能企业名单。您怎么看下半年的经济趋势以及产能过剩现象?

  霍德明:下半年的宏观经济增长可能比上半年低一点,个别行业可能会出现问题,比如汽车,估计下半年要出现产能过剩的局面。现在的主流说法是,中国很多产业都有产能过剩的现象,而且很严重,我觉得不是这样的。中国经济整体上不存在产能过剩的问题,像汽车、水泥、造纸等行业,国务院曾经出过一些文件,对这些行业的产能过剩问题也做过一些调整。但是,如果不是政府在主导,中国不会发生产能过剩的现象,政府的主导和决策,在一些时候很可能会出错。

  即将关闭的2087家产能过剩企业,大多数是民营企业,这实际上又是一次“国进民退”。问题是,这样的“国进民退”是不是必要的,为什么一定要用政府的行政力量去做呢?行政手段表面上效果很快,但一些决策是不符合市场规律的,甚至是错误的,比如“铁本事件”。

  淘汰落后产能,政府的出发点可能是好的,但不应该用行政手段,应该用其他的办法。经济学原理告诉我们,行政手段是最后的选择,用价格调整、税收调节等方式,远比用行政手段更符合经济学规律。

  《新财经》:很多专家提到,如果宏观调控政策只是为了增长而增长,就会产生矛盾。那么,什么样的宏观调控才能让经济健康持续地发展?

  萧国亮:要解决这个问题,政府需要改善宏观调控机制。宏观调控必须建立在法律的基础上。比如,制定《宏观调控法》,宏观调控不是个别人想怎么调控就怎么调控,要有一系列的宏观调控的法律依据,这样,宏观调控才能真正起到作用,才能让市场有一个明确的预期。

  现在,大家对于政府的政策没有一个明确的预期,政府出牌,谁都没有办法预测。而且现在政府的宏观调控有点过头,就像人得了病以后过度治疗一样。很多应该让市场来发挥作用、用市场机制来解决的问题,都应该让市场说了算,不应该都由政府来包办。

  所以,宏观调控政策应该通过人大,要有一个法律程序。只有进行了经济制度的改革和宏观调控制度的变革,才能解决中国的经济问题。美国的宏观调控就是建立在很多法律基础上的,宏观调控政策要有国会通过才能执行。

  霍德明:很多人对调结构没有反对意见,但对保增长持保留意见。“保”的意思就是大于等于某一个数值,这是一件很奇怪的事情。中国经济在过去十年保持10%的增长已经是很惊人了。对于经济的正常增长速度,政府是有责任的,但不能预期未来经济一定要保持10%甚至以上的增长,千万不要有这种预期心理。最近,统计局将2009年的GDP增速由8.7%调整为9.1%,很清楚,这样的增速是“4万亿”的人为力量促成的。所以,经济增长不应该用“保”,追求合适的经济增长就行了,要把调结构放在前面,这是符合经济需要的。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更多精彩评论,更多传媒视点,更多传媒人风采,尽在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欢迎访问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留言板电话:4006900000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