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增世行投票权象征意义更多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04月27日 07:34  新京报

  世界银行发展委员会春季会议25日通过了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转移投票权的改革方案,这次改革使中国在世行的投票权从目前的2.77%提高到4.42%,成为世界银行第三大股东国,仅次于美国和日本。

  对于这一重大改革,世界银行行长佐利克指出,当今世界正在向一个“新的、快速演变的多极世界经济体”发展,发展中国家正在为世界经济复苏和恢复增长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世界银行必须通过自身改革来承认这一新的现实。

  从这次的改革方案来看,发展中国家的整体投票权提升了3..13个百分点,日本投票权下降幅度最大,下降了0.78%,德国、法国、英国的投票权也分别下降0.4%左右。如果仅仅从亚洲区域来看,早在上世纪90年代,日本的地位已开始逐步下滑,中国日益成为最有影响力的国家。金融危机更将这种趋势加以强化,中国的经济总量正在迅速接近日本。日本在世行投票权的大幅下降,不仅显示出日本在国际金融体系中的地位的加速下滑,也反映了世行权力重心正在向东移动,特别是向以中国、印度为代表的新兴国家偏移。

  在2009年10月份举行的第三次G20金融峰会上,就已经透露出增加新兴市场与发展中国家3%的世行投票权和5%的IMF份额的改革方案,而最终实施的方案并没有超出之前的预期。事实上,这样的调整幅度仍未达到公平与合理的程度,不足以体现新兴市场与发展中国家在世行内应有的权益,新兴市场与发展中国家在国际金融体系中的弱势依然突出。

  在本次改革中,中国成为最大的赢家———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让渡的3.13%投票权中,其中超过半数的权力被赋予中国。 但这并不足以同美国等发达国家分庭抗礼。美国在世界银行中拥有的投票权依然维持在15.85%,这意味着美国仍然拥有一票否决权,对于中国等发展中国家来说,增加投票权的象征意义大于实质作用。

  可以认为,虽然近年来美国等发达国家在全球金融地位和影响力都有所下降,金融危机和经济衰退也使其国力锐减,美国等发达国家在国际货币体系中的地位受到来自各方面的挑战与冲击,但是还没有任何因素和足够的力量能够导致国际金融体系“改朝换代”,“一超多强”的世界金融格局并没有发生本质变化。美国决不会轻易放弃其对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的控制权,这在本次世行权力重新分配中已充分体现———被分掉的是其他发达国家的蛋糕,相信在2011年初即将进行的IMF配额改革中,类似的剧目将再度上演。

  从目前的国际金融体系看,现代资本主义的化身“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基础还在,国际金融体系的改革依然是在现有基础上的改革。尽管通过改革可以弱化美国等发达国家在国际金融体系中的主导权,但仍难以改变IMF和世行投票权和份额分配的基本构成,也不等于国际金融格局在短期内会发生根本性的改变,未来随着南北金融合作的不断增进,对金融主导权的争夺必将更加激烈。

  对于中国来说,话语权的提升不等于影响力自然获得了提升,在国际金融体系的地位提高之后,如何相应地提升干预能力,从而做出与大国地位相称的贡献,将是中国面临的挑战。

  □王莹(上海学者)

转发此文至微博 我要评论

> 相关专题:

  更多精彩评论,更多传媒视点,更多传媒人风采,尽在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欢迎访问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登录名: 密码: 快速注册新用户
Powered By Google
留言板电话:95105670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