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每年都会上演一台“大戏”:过完春节后出现持续个把月时间的“民工荒”,令专家、企业主和一些政府部门头疼不已。许多人不愿意正视的症结是:在劳动力这一抽象概念背后,是活活生的“人”。
“21世纪什么最重要?人才!”在电影《天下无贼》中,扒手集团的头儿都懂得这一点,但很多企业家居然还没这个意识。经过三十年的经济发展,对很多企业而言,资金已经不是问题。对很多中西部省市而言,交通和通信等基础设施也已经不是问题。在众多发展条件中,如果硬件条件都不相上下,那企业和地区比拼的是什么?只剩下人了,甚至都不需要人才,只需“农民工”。
显然,对制造企业来说,稳定的熟练工人队伍至关重要,尤其是在普遍预期经济回暖和订单回升的大背景下,获得越多的熟练工人,就意味着企业越有可能在竞争中脱颖而出。对一个地区来说,越多的企业脱颖而出,意味着地区的GDP(地区生产总值)和财政收入越有可能脱颖而出。这正是“民工荒”让企业和政府部门大感头疼的原因。
当然,从另一个认识层面考察,“民工荒”未尝不是件幸事。因为通过这个契机,大家可以认识到,“农民工”不是商品,而是一个个自由的人。只要条件允许,他随时可以做出决定:“不卖了”、“不来你这儿卖了”或者“不卖给你了”。
我曾经采访娃哈哈的总裁宗庆后。当谈到如何让员工在娃哈哈一干十几、二十年时,他指出:很多进厂的小孩在家里都是独生子女,备受父母的宠爱,如果不能给他们一个好的环境,谁会在你这里长呆?
一位网友的留言说:“‘民工荒’的背后是那些工厂没有把‘农民工’真正当人看,只是当作工具,呼之即来、挥之即去。”对于地方政府而言,在享受“农民工”这一“人口红利”带来的经济飙升时,不可漠视自己承担的教育、医疗和养老等责任。
“民工荒”不是简单的工资待遇问题。如果企业和政府不能采取措施解决“农民工”的切身问题,给予他们融入当地的政策环境,那么“民工荒”这台“大戏”只怕会长久地演下去。
周治宏
更多精彩评论,更多传媒视点,更多传媒人风采,尽在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欢迎访问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