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工荒”之后会不会是“种粮荒”
刘满平
■ “民工荒”宣告一个时代的结束?
由于经济回暖,我国沿海地区和内地同时出现严重的缺工现象。仅广州深圳、东莞等珠三角地区城市缺工就超过200万人;上海、江苏、福建等地许多工厂由于招不到人而处于停工状态。就连常年约有1200万农民工外出打工的人口大省、民工大省安徽,如今也出现了“用工荒”。
进一步分析今年的“用工荒”成因,发现与以往不同的是,此次“用工荒”不仅出现在沿海地区还出现在内地,规模更大,在此背后可能存在一个结构性原因:经过30多年的经济增长以及计划生育政策的执行,农民工群体正在实现一次大规模的代际替换。而替换的结果一是新生代农民工结构发生变化,愿意从事初级制造业、出卖廉价劳动力的农民工绝对数量减少;二是新一代农民工的价值观念相对于父兄辈将发生巨大变化。他们有更明确的权利意识,更敏锐地意识到了自己的身体、劳动的尊严,必然要求增强发言权、就业平等权、择业自主权等权益。因此,对于此种“用工荒”,不能仅靠提高“最低工资”来化解,而是通过重视新生代农民工的高层次诉求,使其享有应有的福利和权利,才能让他们在城市“稳定就业”来化解。
城里工厂招不到人,出现“用工荒”,那些不愿意进工厂的人会去哪里呢?笔者认为,这些人的出路不外乎以下两条:一是结束城市漂泊生活,回到农村;二是在城市里自己创业,无论是成功还是不成功,都想方设法成为城市人。从现实的情况看,除了那些上了年纪,没有其他技能、无法在城市立足的农民工愿意回到农村外,其他大部分人还是会继续选择在城市里自己创业。不过由于城乡二元体制以及创业环境的不佳,创业成功者数量要远远少于不成功者,其中的许多人还是会成为城市的漂泊者或边缘人。
即使在那些愿意回到农村的新一代农民工当中,愿意继承父辈事业继续种粮的人是相当少的。一个是目前农产品价格过低,虽然国家有所补贴,但也只是杯水车薪,远远比不上种植其他经济作物以及搞其他的副业;二是随着第一代农民工的“解甲归田”,进入过城市的新一代农民工的土地情结较上一辈人更为淡漠,他们农业生产技术远远不如上一代。因此,笔者担心,随着我国经济结构的调整和城镇化的推进,城市出现“用工荒”,农村会出现“种粮荒”:一是我国农村劳动力资源供给能力已经发生变化,正从过剩转向紧缺,这不是短期性、局部性现象,而是长期性、根本性矛盾。二是新近外出的年轻农民工与本来就跟随父母在城镇成长的第二代农民工,尽管不敢期望在城镇落户,但即使继续在城市漂泊,也不会再回农村务农。三是农村中年轻劳动力流失严重,留守在家里的农民种粮的积极性不高,耕地抛荒现象严重。
今年春节,笔者回湖南省祁阳县过年的所见所闻更加加重了我对农村出现“种粮荒”的担心:首先,村里目前大部分青壮劳力外出打工,留守的基本是老人、妇女、儿童(俗称“38/60/61现象”),合格劳动力大大减少,特别是会种粮、想种粮的人非常少,再加上种粮收益低,很多良田被撂荒。其次,大部分村民所新盖的小洋楼基本上是异地新建,大部分修建在原先很多种植水稻的良田、种植其他农作物的耕地或其他公共设施的基础上。而原先的旧房被大量地闲置,没有重新得到利用和规划。第三,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修建的农村水利基础设施没有得到很好的维护,灌溉的作用难以发挥出来,粮食增产的目标难以达到。
当城市出现“用工荒”之后,农村会不会出现“种粮荒”?应该引起人们的注意了。
□刘满平(北京 公务员)
更多精彩评论,更多传媒视点,更多传媒人风采,尽在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欢迎访问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