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不支持Flash
跳转到正文内容

曝光伪地王也是挤泡沫手段

  据报道,去年创下北京“双料地王”的顺义后沙峪地块,因开发商大龙地产逾期未签订出让合同,该地块被政府收回,已交纳的2亿元竞买保证金将不予退还。

  去年12月20日,该公司荣登地王宝座,第二天其股票立即反弹向上,随后走出了近一个月的上升行情。而在今年1月22日,当北京市国土局发布公告相关处理后,其股票当日暴跌。而在曝光收回土地的2月2日,更是毫无悬念地被打到跌停板上。股民对于“伪地王”的态度,由此可见一斑。

  仅仅在北京,仅仅一次发布的公告,就有8家地产商从拍卖场上的意气风发,转眼成为“说大话使小钱”违约者。为什么会这样?原因其实很简单:近年来,在“把房地产作为支柱产业”的理念之下,政府对开发商政策过于宽松。导致开发商在自有资金1元时敢做10元甚至20元的生意,因为土地出让金可以拖欠,开发期大多没有限制,地皮又可以抵押给银行取得贷款,贷到款后给建筑商一小部分作预支就可以开工,房子一动工又可以预售楼花,提前回笼资金,然后才考虑甚至不考虑归还政府的土地出让金、银行贷款及建筑商的工料款。以这样的程式运作,开发商的风险几乎可以忽略不计。在这样的环境下,不顾自身实力的“争当地王”现象,当然也就不奇怪了。

  政策收紧,有些开发商可能还认为政府不会“动真格”,还想冒险赌一把。因为有两大原因使他们认为值得一赌:一是地王的头衔,是个最有价值的品牌形象,可昭示“实力”;二是根据以往的经验,世界上任何事情,都不是“铁板一块”,都可以事在人为。享受了地王的风光,即使到时拿不出钱,签不了约,动用一下公关手段,争取在立项上修改规划,在时间上通融宽限,结局也未必很糟。再退一步说,就算政府把地收回,往往也无人张扬。当地王时风风光光,退地时悄无声息,企业形象没有受损,就不用担心什么。

  确实,以往我们所见到听到的都是对地王的炒作,而地王土地被政府收回,媒体却极少曝光。这种现象有两个漏洞需要引起注意:其一,不全面、不系统的信息,影响了公众对市场、对开发商的判断,助长了市场的泡沫化;其二,媒体对政府收回土地信息关注不够。当然,其中可能是因为有些媒体顾及广告源而不愿得罪开发商,但我认为更关键的还是政府的态度。

  目前,各地政府纷纷表态采取措施遏制高房价,让房价走向理性的轨道。在各种必要措施之外,及时准确地公布大大小小的“伪地王”,戳破其炒作伎俩,引导公众对市场作出理性判断,同样应该受到重视。

转发此文至微博 我要评论

> 相关专题:

  更多精彩评论,更多传媒视点,更多传媒人风采,尽在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欢迎访问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


    新浪声明:此消息系转载自新浪合作媒体,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登录名: 密码: 快速注册新用户
Powered By Google
留言板电话:95105670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