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公立医院改革试点为什么迟滞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01月15日 07:40  21世纪经济报道

  简言之,不多要钱也能把事情做得更好,这才是真正的改革

  特约评论员 顾昕

  最近,有关公立医院试点改革的消息突然热闹起来。有关报道一会儿说要“推迟”,一会儿又改口说“准备就绪”,一会儿又强调改革序幕已经悄然拉开。不管怎么说,有一个事实无法改变,即这项改革试点本来应在2009年就启动,但是直到今天依然动静不大。改革的“冲锋号”一个接一个,但我们都变成了谷子地,什么号都听不见了,更看不见“冲锋”。

  关于公立医院改革试点迟滞的原因,相关部门异口同声地说,是因为补偿政策不到位。说白了,就是缺钱。对这些人来说,改革就意味着要让政府(其实是纳税人)掏钱。

  可是,砸钱式的“改革”是改革吗?是的,纳税人砸钱了,情形自然会稍好一些,负责分配资金的相关部门自然乐见。其实,有了钱,谁还不能干一些事情呢?真正的改革是进行制度和组织的调整乃至变革,在现有资源总量不变的情况实现优化配置。简言之,不多要钱也能把事情做得更好,这才是真正的改革。中国有一个锐意改革的中等城市正在悄然推进公立医院集团化的改革,其院长在私下交流时对我说了上述这句话。

  公立医院改革迟滞的根本原因,在于某些行政化思路的主导。行政化思路,可用十个字来概括,即“收支两条线、药品零差率”。这是某些人大力主张并且竭力推进的“改革思路”,但在各地遭遇到实实在在的阻碍,几乎动弹不得。

  “收支两条线”,说白了,就是公立医疗机构继续收费(一部分来自医疗机构,一部分来自患者的腰包),但必须全部上缴给上级主管部门,然后再由上级主管部门在所属的医疗机构之间进行再分配。其实,这其实就是一夜回到三十年前。这样的“改革”自然遭遇到大多数公立医院明里暗里的抵制和反对,基本上只能在基层公立医疗机构中受到欢迎。当然,所有基层医疗机构都希望支下来的钱要比收上去的钱多,否则积极性就会受挫。这意味着,要搞收支两条线,财政必须掏钱,但很多地方财政没钱。因此,即便各地卫生行政部门大多愿意在基层医疗机构中“积极探索”收支两条线,但实际上也进行不下去。

  于是,“药品零差率”似乎成为公立医院改革的唯一出路。众所周知,古今中外的郎中看病治病都是收银子的,中国郎中收银子的标准由政府来定;政府为老百姓着想,价钱定得低。于是中国郎中们苦于寻找财路,他们纷纷开起了“百草厅”(电视剧《大宅门》里的品牌药店),依靠卖药的利润。现在,一旦“药品零差率”政策实施起来,郎中必然要求“补偿”;如果不补偿,这样所谓的改革措施就无法落实。

  可是,如此长期补偿下去,政府财力必然不堪重负。如果卖药利润真的为零,而政府又真的补偿,这其实就等于要求政府部门把公立医院养起来。这怎么可能?因此,补偿政策在一些地方无法落实也就再自然不过了。

  那么,公立医院改革的出路在哪里?当然有出路,十七大报告和新医改方案明明白白给出了另一条改革之路,这就是公立医院法人化。一旦走上这条阳关大道,根本不需要各地财政出钱,公立医院照样可以不断改革、锐意进取、发展壮大。

转发此文至微博 我要评论

  更多精彩评论,更多传媒视点,更多传媒人风采,尽在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欢迎访问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


    新浪声明:此消息系转载自新浪合作媒体,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登录名: 密码: 快速注册新用户
Powered By Google
留言板电话:95105670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