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明年调结构力度有望加大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11月26日 05:22  中国证券报-中证网

  □中证证券研究中心 李波

  今年以来投资、消费、净出口“三驾马车”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严重分化,“促内需、调结构”成为经济发展的当务之急。我们预计,以“调结构”为基础的“保增长”将是明年经济工作的重点,消费类行业有望继续获得政策支撑。

  “三驾马车”分化严重

  今年前三季度我国GDP实现了7.7%的增长,全年“保8”已无悬念。不过,“三驾马车”的贡献分化严重。对于前三季度的GDP增长,投资贡献了7.3个百分点,消费贡献了4个百分点,出口拉动是-3.6个百分点。预计今年全年我国投资、消费、净出口对GDP的贡献率可能呈“8—4—-2”的格局。相较2007年的“4—4—2”和2008年的“4.6—4.5—0.9”,投资和消费的不平衡大幅加剧。

  回顾过去,在2003-2007年的经济周期上升阶段,中国经济的增长动力始终是投资和出口,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相对较小。而今年迫于国际金融危机的压力,为了对冲外需急剧萎缩,我国的经济增长主要靠财政和信贷拉动,消费状况没有显著改善,贸易顺差同比增速则连续7个月为负。面对这种情况,在经济增长中降低资本形成的贡献率、提高最终消费的贡献率,即“调结构”是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的当务之急,也应成为明年经济工作的重点。

  自1998年首次提出扩大国内需求以来,我国已经连续11年将扩大内需作为促进经济增长的主要措施。由于经济政策的制定具有连续性和阶段性,可以预见,随着经济回升向好的趋势不断得以巩固,2010年经济政策将会重回“调结构”主线上来。

  “调结构”支撑消费行业

  今年以来,国家已经开始根据经济回升趋势而适度微调中央投资节奏,对于部分产能过剩行业新上项目的审批控制明显加强,新开工和施工项目计划总投资同比增速近几个月持续高位走平。

  与此同时,拉动消费的政策也已陆续出台。家电下乡引爆了冰箱、电视和空调的需求释放;购置税减免、汽车下乡、以旧换新刺激了汽车行业快速复苏;医疗保险制度的不断完善也在推动医疗卫生需求快速增长。我们预计,在“扩内需、调结构”的政策背景下,未来针对消费的扶持政策得以延续是大概率事件。

  值得一提的是,目前我国居民消费本身就具有较大的潜力。近年来我国居民消费增长迅猛,快于其它国家快速工业化阶段的消费增速。城市消费步入更新换代期以及农村消费开始追赶城市,成为我国消费长期增长的动力。另外,国际经验显示,一旦收入达到某临界点,汽车需求便会呈爆发性增长。今年前10月我国汽车销量突破13万辆,汽车的普及和更新换代将是中国消费步入黄金时代的重要标志和主要支撑。消费的崛起不仅对中国未来经济增长的可持续性提供有力支撑,也将促进全球经济的再平衡。

  在支持政策有望延续和消费潜力开始释放的双重刺激下,明年汽车、零售、医药、家电等行业有望继续获得大幅增长,维持高景气度。上述板块势必成为市场关注的焦点,相关龙头个股有望顺势崛起。

  不可忽视的“保增长”

  “保增长”仍然是我国当前经济工作的主要任务。GDP的增长不但关系到经济总量,也关系到就业和市场信心,更是上市公司利润提升的基础。

  历史数据显示,当经济增速在8%以上的时候,企业利润将加速提升。1997-2002年间,GDP季度累计增速在8%左右波动,上市公司平均EPS的季度累计增速在-40%—10%;2003-2007年间,我国经济快速增长,GDP季度累计同比增速超越8%,甚至攀升至12%以上,期间上市公司平均EPS的季度累计同比增速大幅提升,在2005年和2007年的一季度都一度逼近80%的高位。在未来信贷投放回归常态的背景下,业绩的超预期增长无疑是推升股价的最大动力。

  总的来看,经济政策有望围绕“保增长”和“调结构”之间的平衡展开。一方面,“调结构”是我国长期面临的基本任务,是“保增长”的基础,相关政策必将持续推进;另一方面,“保增长”仍然是经济工作的主要目标,如果经济出现大幅回落,也不排除增加投资的可能。

> 相关专题:

  更多精彩评论,更多传媒视点,更多传媒人风采,尽在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欢迎访问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


    新浪声明:此消息系转载自新浪合作媒体,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登录名: 密码: 快速注册新用户
Powered By Google
留言板电话:95105670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