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客观评价前几年进口铁矿石长协矿的涨价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9月01日 14:31  新浪财经

  犇 犇

  当今我国关于铁矿石的一系列争论,在很大程度上也源于对前几年长协矿大幅涨价的评价。国人、官员持批评态度的居多,其中最典型的一种说法就是所谓矿业公司“近乎讹诈式的提价使中国损失了接近7000亿元。”而且愤怒的矛头主要指向了澳大利亚的两家矿业公司。这种批评有道理吗?

  首先,对应于“讹诈式提价”的说法,我们可能要探讨另一个更根本的问题:矿石价格为什么能够涨得起来?

  价格反映市场供求情况。价格能上涨,最根本的原因是出现了供不应求的情况,买主愿意出更高的价格去买新增资源。世界铁矿石曾经长期处于低价状态。价格大幅度上涨主要是跟随中国钢产量大幅上涨才出现的现象。2000年我国粗钢产量仅1.27亿吨,而到2007年增长到了4.89亿吨,增长了 285%。由于自身铁矿石供应不足,我国对铁矿石进口的需求量也不断大幅增加,从2000年的约7000万吨提高到2007年的3.83亿吨,增长了 447%。由于我国钢产量的增长是近乎“爆炸式”的,许多拥有良好矿石资源储备的公司也都来不及投资准备,因此,国内外许多经济学上称之为“相对劣等资源”的小矿山成为新来源。从国外来说,主要是印度和南非(后来三巨头也都对原有矿山投资进行了一些扩建)。而购买这些新增加的国内外矿石最基本的条件就是较高的价格,这就是形成中国国内铁矿石现货市场和进口铁矿石现货价的基础。

  国内在谈到进口铁矿石价格时,往往把注意力集中在长协价的制定和变动上,很少有人注意同时期中国地方矿现货价和进口现货市场价的变动。单从长协价变动来看,确实涨幅不小。2003~08年铁矿石长期协议价(中国自2004年开始参与长协价谈判)各年比上年上涨的幅度分别为:03年 8.9%,04年18.6%,05年71.5%,06年19%,07年9.5%,08年65~71%(巴西南部和卡拉加斯粉矿)和79.88%(澳大利亚粉矿)。但是,按照“我的钢铁”高级研究人员徐向春的统计,“2003年至2008年的6年期间,除了2008年4季度,其它年份长协矿价格均低于现货价格。以唐山地区国产铁精矿(不含税)与澳大利亚矿到岸价格作对比,2003年两者价格相差(长协矿比国产矿价格低)46%,2004年至2008年分别相差50%、33%、20%、44%、24%。”(巴西矿在某些年份高于我国地矿和印度现货价。--作者注)那几年大钢铁公司的管理层每当谈起“压缩成本” 的措施时,“多用进口矿,尤其是长协矿”是必有的一项措施。我估计,徐向春的上述测算是以海运费现货价为基础进行的,而我国大钢铁公司大都签有一些海运长期协议,所以他们的实际到岸价与现货的差价应该比上述数据还要大。徐向春认为,与现货价相比,“作为质量差异有限、用途相同的商品,长协矿称得上物美价廉。”我认为他的判断是符合实际的。

  客观地说,与已经出现的现货高价相比,长协价每年的提价在大部分时间里是出于“追赶”状态(不包括今年)。而且,基本上最后与中国市场的矿石现货价仍保持一定价差。

  另一点也应该特别指出,中国买家之所以最后接受长协矿提价,之所以愿意购买高价现货矿石,是因为他们心底里有本帐--即使长协矿涨价、即使要买高价现货矿,与经营结果相比,他们仍然是划算的。矿石大幅涨价这几年,也是中国钢铁企业发展最快的几年,就说明了这个问题。因此,说前几年矿石长协价的提价是“讹诈式的提价”是完全没有道理的。

  第二,提价“使中国遭受了7000亿元的损失”有道理吗?我认为同样应该说“NO”。价格变动是市场经济最显著的标志,只要交易不是在欺行霸市、强买强卖的条件下达成的,就没有道理说价格变动使参与交易的某一方“遭受了损失”,这是市场经济的一个基本行为准则和评价标准。

  澳大利亚铁矿石长协价格08年比02年上涨5.18倍,而同期世界原油市场价格从2002年的20美元涨到08年最疯狂时候的140多美元,上涨了7倍。为什么没有人算一算中国从原油涨价中损失了多少呢(应该是铁矿石涨价的好几倍)?我国国内煤炭近几年的涨价幅度也有几倍,难道我们也应该判断说“产区煤炭提价使销区省市企业和民众损失了XXX亿元”吗?最后,全世界都在说(我们自己也不否认),近十年来全球初级产品(农、矿产品)大涨价主要是因为中国强大的需求和愿意接受更高价格造成的。如果有发达国家的人站出来指责说:“因为中国的强大需求和高价购买,使全世界消费者损失了XXXX亿美元”,我们能认账吗?!

  从世界经济发展的历史来看,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发展,原料和制成品之间的价差将不断缩小。这一方面是因为优等原料资源天然稀缺,人们只能不断地去开发相对越来越贫瘠的资源,原料价格必然提高;另一方面也是因为加工工艺不断改进(包括节能降耗),挤压了中间环节的增加值空间。因此,财富分配由加工环节不断向初级生产部门转移,是一种不可阻挡的历史趋势,这根本谈不上哪个地区/部门使另一个地区/部门“受损失”。

  如果按照与“涨价损失”说法相同的逻辑,另一种截然相反的说法看起来似乎也挺有道理:“我们应该感激特别是澳大利亚的矿业公司”。这种说法的理由是:试想一下,如果没有澳大利亚矿山长期提供稳定、价格不算太高的矿石资源,我们中国铁矿石的外部需求全部都要靠买印度、南非或其它地方的现货铁矿石来满足,铁矿石价格会高到什么水平?如果澳大利亚矿业公司全部都按印度、南非到中国的到岸价来制订其矿石售价,我们中国又要“多付出”多大代价(在这些方面,巴西Vale公司有些时候做得不如澳大利亚两家公司)?当然,正如不认同“损失”一说一样,我本人也不认为需要“感激”澳大利亚矿业公司。但是,同样是对供货方作评价,我们可以比较一下对国内组织“三趟快车”供应香港活猪/活牛和澳大利亚供应我们矿石的评价之间的差别。

  我们也不时听到一些人,包括一些有地位的人公开说:“矿石三巨头已经获得了巨额利润,不应该再涨价。”他们说这话的时候一定暗中在骂:“真是贪得无厌!挣钱没个够!”这也是没有道理的。

  我们在改革开放之初听到南方人说:“我不管你挣钱多少,我只管对我是否合适。”那时就觉得南方人思想真够解放。难道我们这些同胞的认识水平现在还不如30年前吗?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对于农、矿产品,由于地质、位置、气候等因素,有一些资源天然具有成本优势,因此,在市场价格统一时,他们必然获得额外的 “级差地租收益”。这是从古典经济学家、马克思主义者到近代经济学家都承认的一条经济学基本定理,但我们的那些同胞却把这些都忘了。三巨头拥有世界上资源禀赋最好的一些矿藏,生产成本低,有高额甚至超额利润也是正常的。只要他们不能(或不愿)凭借这些资源保证满足所有的需求,那么矿产品价格就自然会由成本更高的新增资源来决定。这是我们必须接受的现实。我们大家也都知道,中东一些国家原油生产成本极低,可能不到10个美元。但从没有人说过,因为这些中东国家成本太低,他们在卖原油时就应该比别人卖得更便宜,石油大涨价时他们就应该少涨点,否则就应该受到谴责。那么,我们为什么要对某些具有特殊资源禀赋的矿业公司提这样的要求呢?

  某些有一定权力的机构没有得力措施去降低矿石进口现货价,也不研究长协价和进口现货价的合理关系,反而一味指责和试图不合理的压低长协价,我个人认为完全是本末倒置。

  还有人认为,中国大钢铁企业接受涨价的长协价是为了给自己“倒卖矿石、获取差价”留下空间,这也是很荒谬的说法。如果谈定的长协价最终和现货价仍有价差,那只能说明我们接受的价格还可以,因为毕竟仍有相当数量的矿石保持了相对较低的价位。假如谈定了一个没有“倒卖空间”的价格,只能是涨价幅度更高。此外,因为进口现货价和国内地矿粉是到岸/到厂价,因此,上述长协和现货价的价差除正常的批零差价外,也包含部分海运费长协价和海运现货价价差在内的合理运费批零差,不能把这些都算作大钢铁企业的“不当收入”。

  至于国内大钢铁企业为什么会有比自己需求稍多的矿石资源可供“倒卖”,我觉得凡是稍微熟悉一点大工业生产的人都可以回答这个问题--提前掌控适当富裕的资源量,对于保证生产稳产是一种必需。

  (作者郑重声明:本文纯系个人观点,不代表包括作者供职的任何组织的正式立场。)

> 相关专题:

  更多精彩评论,更多传媒视点,更多传媒人风采,尽在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欢迎访问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


    新浪声明: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登录名: 密码: 快速注册新用户
Powered By Google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