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健芳 康怡
中国经济运行中的积极因素越来越多,经济企稳态势逐步明确,但是否从此走上稳步回升的趋势,很多人依旧保持谨慎。上周,我们的记者遍访官员、学者,并切实了解实体经济的实际运行状况,以期为读者提供更全面的视角 ——编者按
中国经济运行中的积极因素越来越多,经济企稳态势逐步明确,但是否从此走上稳步回升的趋势,很多人依旧保持谨慎。
而保持谨慎的根本原因在于政府投资之后,民间投资是否跟上?
也因此,接受本报采访的专家、学者大都认为下半年经济刺激计划仍无法退出,财政政策依旧积极,但宽松的货币政策将适度改变。
好数据增多
相比第一季度,二季度经济运行中好数据在增多。
2009年第一季度中国国内生产总值(GDP)增长6.1%,而第二季度达到7.9%,至此上半年国内生产总值(GDP)同比增长7.1%。
与GDP紧密相关的数据是规模以上工业增长值数据,其同比增幅在1-2月份创出了3.8%的低位,之后在3月份迅速回升到8.3%,继而开始在波动中上升,4月、5月、6月分别为7.3%、8.9%、10.7%,截至上半年其同比增幅达到7.0%。
与此同时,企业利润降幅在缩小,1-5月份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8502亿元,同比下降22.9%,比1-2月份降幅缩小14.4个百分点。
投资继续在大跃进,一季度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增幅为28.8%,上半年则达到33.5%,扣除价格因素,增幅超过40%,这比过去经济过热的时候增长还要快。
消费数据依然出色,第一季度社会零售总额的同比增幅为14.7%,扣除物价因素实际增长15.9%。第二季度基本上与第一季度持平,上半年同比增幅为15.0%。
信贷数据频频超出预期,一季度,新增信贷额度以4.58万亿规模超出市场的预期,截至6月末此数据达到7.37万亿。在强信贷支持之下,6月末广义货币供应量 (M2)同比增长28.5%,狭义货币供应量(M1)增长24.8%,比第一季度加快15.7个百分点。
信贷和货币供应加速,支撑物价走出低谷。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和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PPI)的环比降幅在缩小,但同比增幅由负转正时间点则低于市场预期,之前兴业证券首席宏观分析师董先安认为CPI可能在8月份转正,现在他将时间点推迟到11月。
除了当天公布的经济数据,之前已经公布开始转好的经济数据还有中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 (PMI)、用电量数据和财政收入。
第一季度PMI仍在50%的经济活跃分界点上下波动,之后从4月份开始到6月份,PMI已经连续第4个月站稳在50%上方,6月份PMI为53.2%。
第一季度用电量继续下滑,降幅多次反复,但6月国家电网数据显示,全月发电量同比实现3.6%的正增长,告别了自2008年10月以来连续8个月的负增长。
同时,一季度全国财政收入1.46万亿元同比下降 8.3%,6月财政收入增幅达到19.6%,是去年7月以来涨幅最高的一个月。
投资继续担纲
“对比一季度,很多数据都是呈现出一个更好的态势。”中国社会科学院宏观经济研究室主任张晓晶说。的确,无论从支出法还是收入法核算,第二季度中国经济增长率都比第一季度在上升。
第一季度,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李晓超用“两稳”、“两快”、“三高”、“三缩”评述经济中的积极变化。即工业生产运行企稳和农业发展稳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加快和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实际增长加快;金融机构新增贷款创单季新高、全国乘用车销量创历史新高和社会信心在提高;对外贸易出口降幅缩小、财政收入降幅缩小和发电量降幅缩小。
而第二季度,李晓超用“四个一”来描述经济运行中的新积极因素,即“一个回升”,生产增速稳步回升;“一个加快”,国内需求增长加快;“一个推进”,经济结构调整积极推进;“一个改善”,民生继续得到改善。
虽然积极因素增多,李晓超仍认为不够,“当前经济发展面临的困难和挑战仍然很多,国民经济回升基础尚不稳固,回升态势还不稳定,回升格局还不平衡,回升过程中还存在不确定的因素。”李晓超说。
的确,虽然6月份财政收入增幅大幅增加,但其中非税收入占据较大份额,并创造了非税收入单月最高纪录。
外需对经济增长下拉作用还在增强,第一季度外需对6.1%的GDP增长负贡献为0.2百分点,而上半年外需则下拉GDP增长负2.9百分点,这意味着第二季度外需对经济增长下拉作用在增长。未来在外围经济复苏乏力的负面影响下,外需仍难担当拉动经济增长的大任。
上半年,最终消费对GDP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53.4%,但很多专家都表示,在全面的社会保险机制健全之前,居民消费倾向不会发生根本改变,未来消费增幅有限,考虑到政府消费增速也会回落,最终消费在GDP增长组成中依然是少数派。
外需和消费拉动作用有限,投资就要继续担纲。
第二季度,资本形成总额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87.6%,拉动GDP增长6.2个百分点,其中库存回补贡献很大,未来库存回补将有助于工业生产回升,但更重要的是固定资产投资将会继续高增长,“今年第四季度和明年上半年,假若货币政策没有明显收缩,依靠投资拉动的经济增长将达到10%左右。”光大证券首席宏观分析师潘向东说。
财政积极 货币微调
越来越多的官员和经济学家加入对中国经济看好的队伍,但谨慎者依然看不到根本的改变,“我对目前经济增长格局谨慎乐观,关键就是民间投资是否能跟上。”国家信息中心经济预测部副主任祝宝良说,直观去看,直到现在投资被政府拉起来,民间投资还没有真正起来。
从目前来看,民间投资最大的亮点是房地产的投资。房地产投资增幅在一二月份为1%左右,但到5月份回升到了12%,除了房地产投资,根据记者在各个地区的调研结果,在第一、二季度民间投资并不积极。
所以,经济刺激计划仍无法退出。
国务院研究中心有专家测算,如果没有经济刺激计划,第一季度GDP的增长率可能只有1%左右,根据目前形势判断,如果政府支撑力度不够,中国经济可能真的出现“W”型走势。
新闻发布会上,李晓超在积极地评价一揽子经济刺激计划的结果后,他同时强调,未来仍坚持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落实一揽子计划,着力巩固和发展经济回升势头。
对于市场关注的经济刺激计划的结构调整,李晓超此次进行特别说明。第一,加大对基础产业、基础设施以及社会事业的投资,为未来经济发展奠定了基础。第二,加大科技创新和投入,提升企业竞争力。第三,加快循环经济发展,推进节能减排。第四,加大对中西部地区的投资,推进区域协调发展。最后,加快企业兼并重组,进一步优化企业组织结构。
另外,一些接受采访专家还认为,未来中国需要推动三个领域的改革:一是建设全国性的统一的制度;第二是加快放开或者理顺能源资源价格;第三就是对有较大增长潜力的领域,特别是基础设施和生产性服务业领域要进一步放宽准入,鼓励竞争。而这些改革都需要积极财政配合。
市场对积极财政认识一致,但对宽松货币却有各有说法。
目前虽然经济中资产价格飙涨,老百姓通胀预期增长,但新闻发布会上,李晓超更主要从价格因素上解释目前通胀问题并非特别严重,“眼下价格仍处在下降中,总需求仍显不足,经济增速仍低于潜在的增速,部分行业产能过剩,生产能力利用率偏低。”他说。
“这主要是因为我们还没有把资产价格纳入到CPI里面,资产价格的问题会带来更严重的挑战,”张晓晶解释,“未来外部流动性的输入和本身流动性的增强将进一步推动资产价格上涨,这是相当危险的,也会让货币政策无所适从。”
所以有专家建议,由于资产价格上升和通胀预期实际上是相互影响相互强化的,所以应当释放一种信号,适度的货币政策就要强调一点适度;另外,央行可以在坚持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之下,货币供给的力度上应当根据情况的变化而适当的有所调整、有所调节。
“为了平滑未来周期波动,中国央行现在可以加息了,收货币其实已经来不及了。”宏源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房四海说。
来源:经济观察网
更多精彩评论,更多传媒视点,更多传媒人风采,尽在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欢迎访问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