力拓“间谍门”背后
李季先
编者按:近日,力拓“间谍门”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其实,这一丑闻看似来得突然,背后却是跨国商业贿赂潜规则横行、相关保密法律法规缺失、钢铁产业整合迟迟未取得突破等多种因素多种矛盾累积到一定程度后的必然爆发。随着中国日益与全球经济融为一体,类似跨国商业贿赂、跨国谈判中的机密认定和国家利益保护问题将会长期存在,透过谍影重重的国际市场,我们更应该看到:一个法制、规范、有序,既能保护国家利益又能促进公平竞争的对外经济交往的环境的迫切性。目前相关的法律显然是不成熟的,商业环境也是颇为混乱的,如何从立法、执法、文化观念等方面开展反跨国商业贿赂、反泄密,如何巩固中国的产业安全,欢迎读者参与讨论。
随着力拓“间谍门”事件调查的深入,力拓员工如何拉拢收买中国内地业内人员,以及相关公司高层、相关人员究竟为谁、如何泄露国家机密等更多细节浮出水面。力拓“间谍门”作为独立的刑事案件而非政治化案件已经明晰。中国外交部发言人秦刚日前针对近来海外借机将“力拓间谍案”政治化的一些声音在记者会上也表示,“该案不会影响中国与外国企业的合作,也不意味着外资企业在华业务将会受限”。
无疑,所有关注“间谍门”走向的人,特别是关注中国钢铁业产业安全的人都在期待该案的最终结果,但再复杂的案子也有过去的时侯,更何况这本来就是一桩刑事案件,中国与外国企业的合作还是主旋律。就当下乃至未来的钢铁业等产业安全谈判而言,目前最关键的还是要查漏补缺,强化“内功”,对可能影响产业安全的整个产业机制进行“亡羊补牢”。
就初步披露的情况看,铁矿石、钢铁产业等行业秘密泄露已成事实,中国产业安全和经济利益受损也已部分成真。换言之,“亡羊”是肯定的,剩下的是如何“补牢” 或尽量将损失及不利影响降到最小而已。问题只是如何“补牢”,如何跳出“间谍门”来审视整个国家产业安全,以避免在钢铁业其他问题乃至其他产业上犯钢铁产业已经犯下的同类错误。
中国有关方面也的确正在朝这个方向努力,据有关媒体最新报道,中国正在重新审核铁矿石进口许可证,可能会取消 20家左右企业的资质,其中大部分是贸易商;而中国钢铁工业协会和商务部等国家主管部委也正在调查相关进口商有无借机进行投机采购行为。对于已经饱受行业非常态竞争和秘密外泄之苦的钢铁业来说,收紧进口经营权无疑是个有效的办法,但这远远不够,要彻底解决钢铁业的问题,“补牢”国家的产业安全,我们认为还应有更多制度革新、体制革新的办法。
打造本国高水平投行是“补牢”国家产业安全的选择之一,也是“补牢”的第一步。近年来,在几乎所有海外并购乃至一般产业购销谈判上,总会看到大摩、高盛等国际投行的身影,国内投行只是偶尔有中金等少数机构穿插其中,很多地方要掣肘于这些国际投行。在这些国际投行充当并购顾问的过程中,国家行业秘密和谈判底线往往在无形中被外方所知悉或掌握,而又没有谁能保证这些信息不被泄露或被进行交易,毕竟仅靠国际投行的职业操守和道德良心是不行的,更何况这些投行多是吃了“买家”吃“卖家”的主儿。譬如,中铝海外并购失败后,中方聘请的国际投行转做对方生意就是一个很鲜活的例子。这个时侯,中国如果有了自己的高水平投行,就可以通过一国的“利益共同体”纽带有效避免上述问题,避免在产业谈判、产业并购操作层面陷入被动,丧失谈判主动权和交易标的的定价权。
保持足够多、足够重的筹码是“补牢”的第二步。比如在铁矿石谈判中,在刨除“间谍门”相关秘密泄露的影响后,中国的现实铁矿石库存充足率、补充替代品充裕等是第一重要的因素,要通过多种渠道达到谈判前的“手中有粮,心里不慌”或产能与进口匹配状态。而基于一个国家的资源分布及相关行业产能多寡也是重要的刺激因素,特别是在一对一“国别式”谈判中,一定要在产业谈判或维护产业安全前收集整理有关的所有筹码,甚至创造筹码并灵活运用,譬如大力整合多余产能减少无节制进口、再譬如在与欧美等国谈判中还可以将有关产业谈判与中国的稀土等稀有金属出口结合起来谈,必要时“有来有往”,要求相关产品进出口结构平衡、价格均衡。
中国产业安全是国家整个经济安全的一部分,在有了高水平投行和必要的国家产业筹码后,国家有关部门要统筹考量各种政策出台对相关产业上下游的影响,并测评相关产业的海外依存度,然后出台相应的产业安全配套政策,这是 “补牢”的第三步,也是国家容易通过自我革新就可达成的一步。具体来说,对于海外依存度比较高的行业,要低调出台相关政策,尤其在谈判前的敏感时期,避免被有关交易对方研读后推高交易品价格,损及国家经济利益和产业安全。我国钢铁产业振兴政策出台后,一个比较明显的后果是铁矿石价格开始变得坚挺并稳步上升,这部分导致了谈判的难度,因为钢铁业的振兴计划意味着对铁矿石的需求,而这又成为谈判对手的最大筹码之一。因此,国家在今后出台政策时一定要考虑到国际谈判的影响,权衡利弊后适时推出。 (作者为北京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合伙人)
更多精彩评论,更多传媒视点,更多传媒人风采,尽在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欢迎访问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