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力拓间谍门折射铁矿石进口制困境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7月10日 18:51  21世纪网

  张立伟的专栏张立伟,《21世纪经济报道》社论委员会专职评论员。

  近日,中国多个官方机构证实,力拓铁矿石部门中国业务负责人胡士泰(澳大利亚籍)及另外三名国内员工在铁矿石价格谈判期间,向中方内部人员行贿,并涉嫌商业间谍犯罪,严重危害了中国的经济利益和经济安全,违反了中国法律和国际贸易准则,目前已被中国有关部门拘捕。与此同时,首钢等一些国有钢铁企业的相关人员或被拘捕,或被调查,铁矿石领域潜行数年的利益链条浮出水面。

  从官方公布的有限信息看,力拓员工存在两种犯罪的可能:一是商业贿赂,即通过收买、拉拢国内钢铁企业矿石采购人员,分化中国企业联盟,削弱中国铁矿石谈判能力;其次,是通过各种方式不法获取中国钢铁行业与钢铁企业的商业机密,增加更多谈判筹码,侵害中国利益。尽管此前从来没有人拿出证据指证,但这些行为实际上在业内并非秘密,每次铁矿石谈判都存在贿赂与“内鬼”现象,这也是中国多年以来在铁矿石谈判中从未获得主导权的主要原因之一。

  产生这种现象泛滥的土壤是,大部分拥有采购权的企业都是国有企业,这鼓励了损公肥私的行为,国有企业垄断矿石进口权也刺激其倒卖矿石与民营钢厂而得到暴利。根据统计,占世界铁矿石进口量60%以上的中国,长协矿在总进口中的比例不到一半,为世界最低,而日本和欧洲每年进口铁矿石中,长协矿比例占到95%以上。仅矿石一项,中国钢厂的平均成本就要比日本和欧洲高出50%。

  这足以表明,力拓与中国“内鬼”涉嫌的犯罪行为让中国整个行业陷入巨大的代价。如果有确凿证据指证他们的犯罪行为,应该依据中国的法律给予相应的判决,而力拓公司也应该为其行为负责,接受处罚。相应的,中国钢铁业内的受贿或出卖商业机密的人员也应该受到法律制裁。由于此前陷入困境的力拓曾计划接受中铝的投资方案,但最终暗渡陈仓,将中铝抛弃;当前铁矿石谈判仍在对峙之中,力拓等威胁以停止现货供应而紧逼,因此,澳大利亚有声音认为拘捕力拓员工属于报复与要挟。

  这将要求中国司法部门务必以确凿的证据与公正的态度秉承执法,以防予人口实。但中国也不可接受澳方的外交纠缠,即澳方通过种种政治渲染试图干扰此商业案件的侦查和审理。自去年以来,澳大利亚多次以安全等政治理由阻挠或者拒绝来自中国的投资,因此,中国也没有理由侵害本国法律的尊严,放弃正常执法。

  但是,不得不指出的是,力拓的行贿行为并不孤立,近年以来,跨国公司在中国贿赂趋势愈演愈烈,IBM、朗讯、西门子、家乐福等都曾卷入其中。这经常被解释为“入乡随俗”,即中国存在广泛的商业贿赂行为而不被揭露和惩罚,但往往得到巨大利益,因此,鼓励了跨国公司的行贿行为,贿赂对象一般是政府部门或国有企业的人员。中国有必要加强对商业贿赂的持续的严格的打击,消灭贿赂文化。

  但是,如钢铁业这样全行业承受损失的贿赂案,则前无古人,形成行业性风险的主要是落后的制度。中国具有计划经济色彩的铁矿石进口代理制以及衍生出的价格双轨制,是一切问题的源头。中国为了淘汰能耗高的中小民营钢厂,采取了矿石进口资质的限制政策,即112家拥有长协矿进口资质的企业主要是国有大中型钢厂,而中国有1200家钢铁企业。大量中小民营钢铁企业只能从这些具有资质的大企业购买矿石,这鼓励了大型钢厂增加长协矿进口量倒卖矿石,从中获取暴利。这种具有寻租特权的制度造成了两个恶果:一是大型钢企并不在乎长协价的高低,他们可以通过倒卖矿石将成本转移到下游企业的身上;二是,无法获得长协矿的中小钢厂往往私下与铁矿石供应商签订供货协议,这两个因素令中国代表失去了铁矿石价格谈判的主导权。

  力拓员工的被捕,只是中国钢铁业整顿的开始,而真正需要负责和改革的是铁矿石进口制度与谈判方式。全国钢铁企业应建立一个共用的采购平台,可以减少各个企业分裂造成的谈判困境。其次,中钢协应该成为一个独立的商业协会。目前,具有很高政治地位的大型钢铁企业并不将中钢协放在眼里,中钢协也不代表中小钢铁厂利益,因此,是一个被赋予重任的而无实权的组织,它应该成为专业有效的商业型协会。

  钢铁业整顿的背后,是产能过剩的危机。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从6月19日开始,到7月5日,连续考察了唐钢、济钢、太原钢铁等钢企。他指出,当前我国钢铁行业产能过剩,必须痛下决心,加大结构调整的力度,加强技术改造,坚决压缩落后产能,在改革中推进企业兼并重组,早调整、早主动。

  应当说,金融危机是调整结构性产能过剩,淘汰落后产能的最佳时机。但是,淘汰机制必须建立在法律和技术规则之上,而不是试图通过行政措施进行,因为,正是在淘汰落后产能的思路之上,才建立了具有寻租特权的铁矿石进口制度,一切行政式淘汰都不利于国有钢铁企业的生产效率和竞争力的提高。

  更多精彩评论,更多传媒视点,更多传媒人风采,尽在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欢迎访问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


    新浪声明:此消息系转载自新浪合作媒体,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登录名: 密码:
Powered By Google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