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述情况表明,中央扩大内需的各项政策正在逐步显现出积极成效,经济运行呈现出企稳迹象,但这种效应还只是很初步的,而且由于春节等不可比因素,数据的代表性还需要继续观察。特别是由于世界金融危机仍在继续恶化,何时见底尚难判断。
三、整体经济仍较困难,需做好各种政策预案
在国内外一系列政策措施特别是国内政策措施的作用下,中国经济与去年四季度相比,出现了一些积极的变化,而且应该看到,中国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发展的基本因素并没有改变,物质基础支持力依然强劲,资金供给和劳动力供给依然充裕,特别是中国依然处在可以为经济增长提供强大动力的工业化、城镇化、市场化的过程中,从长期看,经济依然可以保持平稳较快增长,这是我们的信心所在。但从短期看,整体经济依然面临着十分严峻的挑战和十分棘手的困难。
一是世界经济继续下滑,主要贸易伙伴的普遍衰退不可避免。
近期披露的一系列数据显示,金融危机仍未见底,全球经济下滑趋势仍在继续。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最新预测,2009年全球经济增长按购买力平价计算将下降至0.5%,比上次预测下调了1.75个百分点,如按市场汇率计算则将变为负值。预计2009年发达经济体经济将下降2%,是二战后的首次年度收缩。中国主要贸易伙伴将普遍衰退。预计美国经济将下降1.6%,欧元区下降2.0%,其中,德国去年第四季度国内生产总值环比下降2.1%,为1990年以来的最大季度降幅。日本下降2.6%。此外,我国的新兴市场贸易伙伴俄罗斯预计2009 年国内生产总值同比下降0.7%,印度增长5.1%,巴西增长1.8%,均比2008年明显放缓。世界各国经济的普遍下滑意味着出口的持续下滑在短期内难以扭转。
二是政策能否发挥预期的作用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
扩大政府投资的本意是希望利用财政的有限资金带动大规模社会投资,但从目前情况来看,财政资金能否带动社会投资,存在一定的困难。
首先,地方政府的配套资金落实面临困难。受房地产市场和金融市场低迷影响,全国大多数地区的土地转让收入和税收收入下降,地方财政捉襟见肘,落实高达1.25万亿元的地方配套资金存在一定困难。
其次,目前财政重点投入的基础设施建设领域涉及产业链比较有限,难以产生大规模的市场需求,不能完全解决企业的过剩产能和过剩库存问题,因此社会资金对继续扩大投资规模比较谨慎。房地产市场依然低迷,占城镇投资四分之一强的房地产投资前景仍然不容乐观。从今年1?2月份来看,商品房销售面积比上年同期下降0.3%。尽管各地出台了许多“救市”措施,但房价下降幅度不大,市场观望氛围浓厚,如果销售继续下滑,已经回落的房地产投资未来还会进一步受到遏制。居民消费能否全面启动同样存在不确定性,出台的若干扩大内需措施没有完全消除消费者的后顾之忧。
三是企业生产经营困难增多。企业是经济运行的细胞。经济运行能否最终走出低谷,最终取决于企业活力的恢复和企业市场信心的增强,但今年以来工业企业生产经营困难仍没有减少。1?2月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速度连续滑落到3.8%;生产下降的企业继续增加。
产品销售率明显下降,1?2月份,工业产品销售率为97.2%,同比回落0.6个百分点,比上年12月回落1.5个百分点。
四是就业压力异常加大。进入新世纪以来,就业问题一直是经济运行中的突出问题。面对全球经济的严重衰退和国内经济的大幅减速,就业问题更加严峻。城镇待就业劳动力数量众多,据人力和社会保障部测算2009年2400万人待就业,其中包含1300万全国城镇新增劳动力,800万新增下岗失业人员,还有300多万人等待就业安置。加上人数众多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压力骤增。具体说来,首先是众多企业关闭、停产导致的大批农民工返乡,因为缺乏必要的技能,就业机会减少,其再就业空前困难。其次是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方兴未艾,每年面临几百万的新增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第三是今年新毕业的大学生达到600多万,面对严峻的择业形势,选择余地很小,竞争将异常激烈。第四,国际金融风暴愈演愈烈,主要发达国家面临着巨大的失业潮,进而引发了“海归潮”。加之,我国城镇原来固有的新增劳动力。几股就业力量多重碰头,形成空前巨大的就业压力。春节后,南方沿海地区出现了大批农民工找不到工作,“民工荒”变成了“民工慌”。
为了尽快走上平稳较快发展的轨道,下阶段要继续抓紧落实好已出台的各项政策措施,着力巩固和扩大已取得的各项积极变化。同时,要更加密切跟踪和适应国际经济金融形势的变化,进一步做好保增长、扩内需的各种政策预案。具体而言,将围绕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的四大有针对性的措施,大规模增加政府投资,实行结构性减税,扩大国内需求;大范围实施调整振兴产业规划,提高国民经济整体竞争力;大力推进自主创新,加强科技支撑,增强发展后劲;大幅度提高社会保障水平,扩大城乡就业,促进社会事业发展。
1。更好地发挥货币政策对经济的支持作用。在使用公开市场操作、调整准备金率和存贷款利息等手段进行流动性调控的基础上,货币政策将更加注重把握信贷资金投向。今年前两个月,金融机构人民币新增贷款总额就达到了2.69万亿,占了全年信贷规模计划的一半还多,但对企业存款和货币供应量M1影响不大,对实体经济的积极作用显现的似乎不够明显。所以有必要强化信贷监督,确保贷款主要流向实体经济,切实发挥货币政策对实体经济的促进作用。在信贷投向上,将更加注重向中小企业倾斜。中小企业对于解决就业问题意义重大,受金融危机较重,更需要金融体系的支持。但以大型商业银行为主的金融体系却很难满足中小企业需要。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是加快金融体系改革,迅速地发展中小银行。在中小银行发展起来之前,可以在国家银行内部建立中小企业专项贷款制度,进行单独管理,单独考核。在企业效益因金融危机而大幅下降的特殊时期,商业银行不能照搬正常时期的放贷条件,可以适当地降低中小企业的放贷标准。
2。财政政策必要时进一步扩大赤字规模。在特殊时期,只要有需要,个别年份财政赤字占GDP比重超过3%是可以的。虽然3%是财政赤字的安全线,但并不意味着高于3%就不安全。从国外看,高于3%的情况也不少见,2003年和2004年,英国、法国和美国的中央财政赤字占GDP比重均超过了3%,其中法国达到了4.2%,希腊从2000年至2005年一直在3%以上,2004年达到了6.2%。我国目前的国债负担率很低,全社会储蓄率很高,经济增长速度较快,这些因素都会使财政赤字安全线提高。所以,必要时,可以考虑进一步扩大财政支出,切实启动国内需求。此外,有可能加大结构性减税力度。结构性减税是减轻企业负担、缓解企业困难的重要举措,增值税转型和提高出口退税率等措施已经实施。进一步加大结构性减税力度,可遵循“三个结合”的原则,即与企业解困相结合、与促进就业相结合、与十大产业振兴规划结合。还可以考虑加大对困难企业的救援力度。对于暂时遇到困难,但有很好发展前景的企业,有必要拨出专项资金用于救援。
3。推进关键领域改革。当前我国物价涨幅明显回落,是理顺资源性产品价格形成机制的有利时机。长期看,这项改革有利于促进资源的节约使用,有利于促进产业、产品结构的调整。其次,推进垄断行业改革,允许民营资本进入,从体制、机制上增强企业、产业竞争力,也是一个增强微观经济活力的重要举措。
4。有必要向农民和低收入群体发放消费券。为了扩大消费,我国已经出台一些措施,但政策力度还需增强。由于扩大消费的常规方式难以在当前的情况下迅速奏效,因此有必要采取一些非常手段。发放消费券就是一种较好的途径,可以立竿见影地拉动消费需求,可以直接改善民生状况,还可以为扩大投资效果显现赢得时间。这一做法已在一些地方实施,如成都和杭州,对拉动消费起到了推进作用。据统计,杭州的消费券对商贸行业拉动效应为2.06倍。发放消费券的对象主要应该是弱势农民和一些特殊群体,如农村中低收入人口、六十五岁以上老人、城镇低收入人口、在校学生和学龄前儿童等。发放消费券所需的资金可通过发行特种国债筹集。
(课题组组长:李晓超,副组长:王文波,课题组成员:刘国宁、刘爱华、严于龙、俞炳彬、鲍俊平)
更多精彩评论,更多传媒视点,更多传媒人风采,尽在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欢迎访问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