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新医改:激赏同时更需清醒审慎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4月09日 19:57  解放日报

  ●主持人:本报记者  支玲琳  实习生  封寿炎

  ●嘉  宾:蔡江南(复旦大学公共经济学系主任、教授)

  历经三年的酝酿,新医改方案终于出台。向公共医疗公益本质的回归、对市场化路线的矫正,新方案甫一面世即赢得一片叫好之声。但医疗问题,本身就是世界难题,更遑论是关涉13亿人的医疗保障问题。因此,正如国务院医改小组办公室主任张茅所言,“不要让老百姓以为,今天医改文件发布了,明天一切问题都解决了,这是不切实际的想法……希望经过3年的努力,能够让老百姓感受到实实在在的好处。”

  对全民期待的医改事业来说,如何继续保持清醒和审慎的态度,把方案真正落到实处,显然非常重要。

  主持人:2005年7月,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课题研究得出结论,“目前中国的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基本上是不成功的”,自此也将医疗体制改革的反思推上了高潮。很多评论认为,新医改方案最大的特点,就是摒弃了市场化路线,强调了社会公平,您对此怎么看?

  蔡江南:从2000年吹响市场化号角,到2005年的反思,再到如今新方案出台,医改的努力和足迹清晰可辨。

  这次医改方案给我印象最深的,在于它提供了一个相当有弹性的框架。比如,它强调政府主导、公益性,但同时细读它的“四梁八柱”,每一条都是宽松而留有余地。认为新医改“摒弃了市场化”,我认为这个评价不够准确。新医改在明确公益大方向的同时,还是考虑到了发挥市场机制的重要性;在突出强调社会公平的同时,同样也兼顾到了市场效率。医改需要发挥市场机制的积极作用,这对于解决“看病难”,提供医疗服务的效率和质量,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这一点,在建立国家基本医药制度部分表现最为明显。在去年10月公布的医改征求意见稿中,明确了建立国家基本药物的制度是“定点生产、统一价格、集中采购、统一配送”,但这一思路遭到了各方的反对。于是修改稿将基本药物的“招标定点生产”删掉,改为“基本药物实行公开招标采购”,而“统一制定零售价”条文则被“实施政府指导价”所取代。这也反映出医改决策者对医改中政府主导与市场机制两者关系的进一步思考。

  新医改方案也相当务实,注重改革的可行性。通读《意见》,没有什么“花架子”,多次强调要结合中国的国情,实事求是,坚持医疗卫生服务水平与经济社会发展相协调、与人民群众承受能力相适应。

  主持人:那么,此次新医改方案的出台究竟能改变什么?究竟能否为百姓医疗带来实实在在的福音?是否就能解决“看病贵”?这是所有人急切想要得到答案的问题。

  蔡江南:个人现金支出占卫生费用的比重大,是造成“看病贵”的根本原因。通过医疗保险制度来承担大部分医疗费用,降低个人承担的份额,是缓解“看病贵”的根本途径。从政府今后三年对医保的投入来看,还无法有效降低个人现金支付的份额,因此对于在短期内解决“看病贵”的问题作用有限。但是,新医改方案首先保证了一个基本的覆盖面,只要制度建立起来了,那么将来就可以根据经济水平逐步提升和完善。

  主持人:因为强调了公益性的改革方向,那么“民营医院”作为上一次医改的产物,是不是会成为一个尴尬的存在?而一旦缺乏市场竞争,造成公立医院垄断的局面,同样是人们不愿意看到的。

  蔡江南:我一再强调,公益不排斥市场化,公立不排斥民营。医改方案中为公立医院的改革方向,提供了较大的余地,我们应该在这方面大胆进行尝试。相对于国有国营和完全的私有化来说,国有民营是一个很好的中间过渡,应当允许做尝试。诚然,不同的所有制对于管理的效率是有影响的。国有民营的方式也许并不是最有效的管理模式,但考虑到医院的公益性问题,也许这种模式能够比较好地协调效率与公益之间的平衡。当然,这里还需要进行更为完善的制度建设,来限制和保证国有与民营双方的利益和责任,避免国有一方权利的无限放大,保证民营一方的责任落实。

  需要指出的是,特别是那些以科研教学为主的三级医院,承担的社会公益责任更大,将来也需要保留相当数量的公立医院。在大城市中,目前二级医院的生存比较困难,因此改革可以从二级医院入手,从国有民营开始,逐步积累经验更为妥当。

  主持人:我们说了医改对于病患、医院的影响,也该说说医生了。有评论认为,“下一次医改的目标就是解放医生”。此次新医改方案对此有怎样的安排呢?

  蔡江南:新医改在医务人员的角色作用上,涉及还是比较简略的。但事实上,如何发挥医务人员的积极性,是医改能否成功的关键之一。为缓解“看病难”,新医改方案鼓励公立医院进行各种改革的尝试。但“人”的因素同样不可忽视。与其他的专业人员相比,医生的付出很大,但目前的社会地位相对偏低,工资收入也相对偏少,这就难以吸引更多优秀的人才加入医生队伍,也使现有的一些医生很难安心去提高自己的医术,而是花心思去牟取灰色收入。饱受诟病的“以药补医”的机制,是此次医改方案中公立医院改革试点的一项重要内容,但一个合理的医务人员劳动补偿机制应该如何构建呢?如果这个问题不研究解决,解决“看病难”的问题就很难真正落到实处。

  更多精彩评论,更多传媒视点,更多传媒人风采,尽在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欢迎访问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


    新浪声明:此消息系转载自新浪合作媒体,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网友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Powered By Google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