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吴市场
吴敬琏名冠市场,并不是凭借其超人的经济理论,而是源于1990年一场事关中国向何处去的经典辩论。
1990年,刚刚经历价格闯关失败、恶性通货膨胀的中国,正处在历史性抉择的风口浪尖上,“改革是否出现方向性错误”成为各方博弈的焦点。
7月5日,前中共中央总书记江泽民亲自在中南海勤政殿召开专场讨论会。会上,有学者率先发言,厉陈改革的方向性错误在于市场导向,包括恶性通化膨胀等诸多问题均源于此。在东欧社会主义不少国家休克的大背景下,这一结论深得当时主流舆论的响应。
更具挑战性的是,当时中央已经准备将改革方向定调为“计划与市场相调节”,但第二个发言的吴敬琏言辞灼灼,他坚定地反击,指出所有问题的原因不是改革走了市场取向,而是恰恰相反,是市场取向的改革不够坚决,不够到位。
颇有横刀立马之势的吴敬琏一不做二不休,他批驳“计划与市场调节相结合”的称谓不妥,要求改回十二届三中全会的“社会主义商品经济”提法,而商品经济也就是市场经济。
当时与吴敬琏持同一立场的只有刘国光与已经年迈的薛暮桥,讨论会很快变成了三英辩群儒。也正是在这一场极具政治导向的经济辩论会后,吴敬琏被扣上了“市场”的帽子,只是当时颜色是黑的,因为当时主流舆论仍认为“市场”姓资,“吴”与“资”同姓,其凶险不言而喻。
在1990年这场争锋之前,吴敬琏已经为中国改革的市场取向呐喊多年。1984年曾直接参与马洪的《关于社会主义有计划商品经济的再思考》一文,此文在邓小平和陈云的努力下,使“社会主义商品经济”走进十二届三中全会报告。
1990年戴上“吴市场”黑帽子之后的吴敬琏更是旗帜鲜明的主张市场经济。1991年起,多次向中央直接进言。1992年春,小平南巡讲话之后,吴敬琏的黑帽子瞬间翻红,他4月30日向江泽民、朱镕基等中央领导提出的《关于计划与市场提法的建议》,在十四大上变成国策,成为整个中国未来的方向,这使他作为经济学家的地位与影响力一时间空前绝后。
之后的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十五大、十五届四中全会报告的拟定,吴敬琏均保持了极高的国策影响力,成为当之无愧的政府经济学家,他本人也不断通过对比较制度学的研究,对“市场经济论”与“整体改革论”的论证,对政府越位的批评,对权贵资本主义和重商主义倾向的反击,对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呼唤与引导,对坏的市场经济的防治等,推进中国的市场化改革。
吴敬琏小传
吴敬琏出身名门,早年从复旦大学经济系分到中科院经济所,先后受过前苏联著名改革派经济学家阿·毕尔曼熏陶。1981年,吴敬琏被政府选派到耶鲁进修,自此成为中国真正从传统计划经济学转向现代市场经济学的第一人。多年来,吴敬琏不仅担任《改革》杂志主编,还编著有《通向市场经济之路》、《市场经济的培育和运作》、《当代中国经济改革》、《转轨中国》、《改革,我们正在过大关》、《呼唤法治的市场经济》等。
厉股份
作为中国第一个提出股份制改革构想的经济学家,厉以宁为股份制改革思路的推行奋斗了整整18年。
1980年,为了应对2000多万城市待业人口的就业问题,中央召开劳动就业座谈会,寻求解决办法。在会上厉以宁提出,可以号召大家集资,兴办一些企业,企业也可以通过发行股票扩大经营,以此来解决就业问题。会议期间厉以宁还写了一首诗,“隋代不循秦汉律,明人不着宋人装。陈规当变终须变,留与儿孙评短长。”充分表达了他对尽快解放思想,推进股份制改革的期望。
当时,尽管中国已经有了股份制的初级实践(1980年8月人民银行抚顺支行代理企业发行211万元股票),但股份制一提出来,还是受到了极大的压力。很多人认为股份制是资本主义的东西,是搞私有化。甚至有人说,厉股份实际上是在 “明修国企改革的栈道,暗渡私有化的陈仓”。
在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爆发了关于股份制的激烈争论,厉以宁积极参与论战,经常写了检讨再回去上课。他明确提出,股份制本身没有什么社会性质,其性质取决于投资者的性质,二者的关系如同形式与内容的关系一样。1986年,美国纽约时报刊登了一篇介绍中国的文章,文章中把厉以宁称为“股份先生”。消息传到国内,“厉股份”的绰号不胫而走。
在厉以宁等经济学家的论战和政策支持下,股份制改革从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开始试点,部分企业由承包制向股份制转变。中国改革又一次在理论结果之前摸着石头过河。1986年,邓小平会见纽约证券交易所董事长约翰•范尔霖时,赠送给范尔霖一张飞乐音响股票,这是新中国第一张股票。上世纪90年代,股份制改革在全国轰轰烈烈,然而直到1997年十五大,才提出“混合所有制”,指出“股份制是现代企业的一种资本组织形式,有利于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有利于提高企业和资本的运作效率,资本主义可以用,社会主义也可以用。不能笼统地说股份制是公有还是私有,关键看控股权掌握在谁手中”。
作为一个改革开放之初就开始参与国家政策制定的经济学家,厉以宁对中国经济发展的影响力毋庸置疑。其一,他对股份制的坚持,使得中国改革方向进入所有制改革阶段,释放了中国企业的经营活力;其二,他推动了对股份制的认识进步,打破了姓“资”姓“社”的争论,促进了思想解放;其三,他推动了中国证券市场发展,直接影响了中国的亿万股民,可谓是影响最深远的经济学家之一。
厉以宁是站在改革浪潮前沿的经济学家,他的学术生涯也照例充满争鸣和论战。除了股份制这个“中国改革的最重要发明”之外,厉以宁还有很多著名言论,如两套房理论、穷人仇富论以及靓女先嫁论等,导致他成为挨骂最多的经济学家之一。
厉以宁小传:
1930年出生于江苏省仪征市,1951年考入北京大学经济学系,1955年毕业后留校工作、任教至今。曾任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院长、还在多个委员会任职。厉以宁先后出版50余部著作,代表作为《非均衡的中国经济》,该书被评为“影响新中国经济建设的 10本经济学著作”之一。
更多精彩评论,更多传媒视点,更多传媒人风采,尽在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欢迎访问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