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有数据统计,2009年共有1184次限售股解禁上市,涉及1127只股票,全年解禁数量为6906亿股,大小非解禁2247亿股,占全年解禁数量的32.53%,增发制造的限售股解禁为147亿股,IPO制造的限售股解禁有4513亿股,占全年解禁股的65.35%。以2008年12月31日收盘价计算,解禁市值大约为3.2万亿元。
不难看出,IPO制造的限售股问题在2009年将会更加严重,限售股的数量已经达到了大小非的2.07倍。如果再加上以前解禁但尚未减持的大小非和限售股,则实际减持数量是一个存量加增量的概念,数据可能会更大。
目前大小非只减持了25%左右,仍有大量的存量大小非和限售股正在伺机而动,只要股市一出现反弹,就是他们的减持机会,如果不及时关注和重视这个问题,让市场自行修复、自我消化,2009年以及未来几年的中国股市则很难走出困境。
如果让大小非和限售股问题继续拖延,股市继续低迷,很有可能一些上市公司在未来因主业受损、资金短缺、结构转型等迫使下,会不计成本地抛售(大小非和限售股的成本本来就很低),会不可避免地导致股市有可能继续暴跌。
中资股定价权存隐患
前段时间,中资银行股在H股遭遇境外战略投资者的集体抛售,从而导致港股和A股出现了一定幅度的波动。
这个事实说明,中国金融市场的核心定价权很大程度上受到境外资本的影响。可以说,香港的H股也代表着中国经济。因为中国的核心超大国有企业基本都在境外上市了,这些企业几乎都代表着国计民生和享受着权力垄断的超额利润。随着“H-to-A”(先发行H股后发行A股)和“A+H”的进行,使A股与H股市场之间的关系更加密切。A股市场已经不能再独善其身,而是时常受境外投行、评级公司和境外资本的影响。若境外资本集体抛售大多数核心中资股票,实际上也就变相做空了A股市场。
境外机构抛售H股不仅会让香港市场人心惶惶,同时也会让“A+H”模式中的A股异常紧张。因为同是一家企业、同样的利润,价格自然没有理由偏离太多。
虽说中国的资本项目并没有对外开放,中国股市只是小规模地引入了QFII,理论上是似乎有一道隔离外部金融风险的“围墙”,但实际情形是这道“围墙”仅仅只是一道“篱笆墙”,漏洞太多、监管不严。当务之急,除了积极“筑墙”、“维稳”之外,启动股市的财富效应,发挥股市推动实体经济的作用,发挥资源配置和投、融资功能也迫在眉睫。
2009年债券市场:
稳步向上
《中国经济周刊》记者 王红茹/北京报道
2009年债券市场在1个月内出现“阴阳”两重天。
在2008年第四季进入降息周期时,国内债券市场迎来一片生机,国债、企业债指数一路高歌。债市的强势表现使得债券型基金实现了不菲的收益。但是在A股回暖和1月信贷大增双重利空冲击下,2009年中国债市以巨幅“震荡”拉开帷幕。2月3日、4日两天,银行间债券市场纷纷大幅跳水。
2月3日,上证国债指数以0.40%的跌幅创下自3年以来最大单日跌幅。2月4日,债券市场阴霾持续,上证国债指数跌幅仍达0.22%。相反,A股却在牛年开市后连续出现三连阳,上证综指2月4日再度大涨,涨幅为2.28%。
中央财经大学金融学院商有光博士向《中国经济周刊》分析称,债券的价格受利率影响比较大,利率的每一次下调都将对债市造成冲击。目前中国的利率已经降了多次,再下调的空间不是很大。这使得债券的价格不会像2008年那样大幅度上涨。2009年债券价格会呈现相对平稳稍微偏上的行情。
债市开闸“跳水”
债市在2008年A股市场全面进入熊市之际,逆势飞扬,但是“风水轮流转”,近来却阴霾不断。
自从1月12日到1月19日的六个交易日上证国债指数走出六连阴后,时隔半月,债市跌幅再度放大。2月3日,上证国债指数下跌了0.4%,收盘于120.26点,创下3年以来最大单日跌幅。中债银行间债券指数也下跌了0.31%至129.5959点。
此外,交易所国债市场普遍下跌,信用债市场也以下跌为主,但跌幅较小,上证企债指数也微幅下跌。2月4日,债市依然跌势不改。截至收盘,上证国债指数下跌0.26点,收于120点,跌幅达0.22%,企债指数下跌0.38点,收于132.25点,跌幅0.29%。
针对新年伊始中国债券市场便上演“跳水”行情,北京科技大学金融工程系主任刘澄教授向《中国经济周刊》称,随着基础利率的不断下跌,债券的收益率不论是持有期债券,还是新发行债券,都会下降,不少收益率已接近为零。这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对投资者的吸引力。很多投资者必然会寻找新的投资品种,可能撤离债市,又转投股市。
“现在有个基本规律:股市活跃的时候,债市趋冷;债市活跃,股市就趋冷。股市、债市是一个相反的趋势。这些资金总要寻找出路。”刘澄教授向记者分析,债券的利率实际上是盯着央行的基准利率,如果央行基准利率降低,新发债券的利率必然也跟着下降,进而导致已经发行债权的投资收益率(利率)也跟着下降。
地方政府债券将踏上“破冰之旅”
北京科技大学金融工程系主任刘澄教授告诉记者,目前中国的债券市场按发行主体不同,可划分为国债、地方政府债券、企业债券和金融债券。
国债往往是为了弥补国家财政赤字,或者为了一些耗资巨大的建设项目、以及某些特殊经济政策甚至为战争筹措资金。
地方政府借债一般用于交通、通讯、住宅、教育、医院和污水处理系统等地方性公共设施的建设。同中央政府发行的国债一样,地方政府债券一般也是以当地政府的税收能力作为还本付息的保证。
银行、保险公司、证券公司、信托投资公司、资产管理公司等金融机构资金来源不足的时候,发行金融债券能比较有效地解决问题。
企业债券比较常见。由于企业主要以本身的经营利润作为还本付息的保证,因此企业债券风险与企业本身的经营状况直接相关。如果企业发行债券后,经营状况不好,连续出现亏损,可能无力支付投资者本息,投资者就面临着受损失的风险。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企业债券是一种风险较大的债券。
“由于扩大内需,中央政府发行国债的规模会扩大;而长期受限的地方政府债券,也将踏上‘破冰之旅’,地方政府的配套资金也将通过债券市场来解决;现在股市低迷,企业被迫要将融资的主战场转到债券市场上,企业债券今年发行的规模也会扩大;金融债券的发行量会有突破,但不会太大。因为目前全国的金融体系运行状况良好,没有出现资金缺乏问题,负债也比较合理,所以,金融债的发行量应该是趋稳的。”刘澄教授说。
关于2009年国债的发行规模,市场上一直众说纷纭,2000亿、5000亿,甚至1万亿的数字不断见诸报端。
据刘澄教授介绍,国债就是真实的财政赤字,发国债是发展经济的一个常规手段,按照法律规定必须由全国人大审批,2009年具体发债规模的谜底将在3月份举行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揭开。“如果今年发行国债达到1万亿,看上去数字不大,但所起的作用是落实中央的4万亿扩大内需政策。中央通过4万亿投资,能引导地方政府配套投资。”
更多精彩评论,更多传媒视点,更多传媒人风采,尽在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欢迎访问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