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三、谨防宏观调控走偏、消除负效应的若干思路
目前,国务院出台了新投资计划,当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开始兴高采烈地分享这个大礼包时,我们更应该清楚地认识到新投资计划有可能给中国经济增长带来负效应,使本来定位于保增长、促调整的宏观调控变成保经济带病的增长。谨防调控走偏,尽量消除其负效应,应该成为4万亿元新投资计划的一部分。
1.明确政府这次调控的边界和功能,避免过头的保增长。
对这次出台调控政策,要澄清以下三个方面的认识:
首先,这次出台保增长措施,不是单纯保GDP的增长,而是保经济增长免受经济危机的干扰,出现产业链断裂。
目前政府出台的积极财政政策,并不仅仅是因为经济增长下滑而出台了调控措施,其根本原因是为了防止经济下滑导致产业链和资金链中断,诱发经济危机。目前政府保增长的着力点是在靠市场自我调节无法解决有可能出现产业链断裂的地方。为了防止认识出现偏差,一定要防止地方政府把保增长变成单纯数字游戏,认为只要把经济增长保在某一个GDP数字上,就实现了调控的目标。如此下去就会出现新一轮的地方政府争相保增长的恶性竞争。各级政府一定要从当地产业链良性发展的需要出发,确定本地的投资目标和方向,而不是单纯盯住数字的调控。
其次,政府调控不是替代市场的调控,而是利用政府信用恢复市场信心的调控。
这次积极财政政策的出台,给中国经济注入的不仅仅是具有杠杆效应的政府投资,更重要的是向市场注入了一种信心。用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2008年9月24日接见美国经济金融界知名人士的话讲,这种信心就是比黄金和货币更重要的信心。相机抉择的宏观经济调控能在短期内遏制产业链出现多米诺骨牌推倒效应,但在长期内经济增长动力的再生和信心重建仍然需要市场的力量。目前既不能无限扩大积极财政政策作用,更不能把所有的经济问题都让政府包起来解决。
最后,正确认识这次政府宏观调控包含了结构调整的目标,是有取有舍的调整,不能理解为是对最近几年经济降温调控的彻底否定。
从经济学原理看,经济结构调整是有代价的,因为资源从一种结构向另一种结构优化配置的过程,必然会以增长速度下降为代价。中国经济热病的根源不仅表现在总量扩张上,还表现在结构上。如果说2007年以来对经济热病的治理是从总量上进行的,那么现在则是从结构上进行治理。所以我们在进行结构调整时,不能忘记中国经济热病仍然存在,在结构调整的保增长中,要继续坚持该保则保、该压仍然要压的原则。不然,偏离了这个目标,就可能陷入保带病的增长,我们要保的是健康的增长。
2.启动养育式的长周期调控,确保结构升级、增长方式转型成为本次宏观调控的主导方向。
目前进入周期性调整期的中国经济面临着两大风险和挑战:一是在中国经济增长进入周期性调整与美国金融危机影响的重叠作用下,中国经济增长的产业链面临着断裂、诱发经济危机的风险和挑战。二是中国经济经过重化工增长阶段后,面临着进入向第三产业、需求拉动、技术主导的内生增长阶段转型的挑战。目前国务院出台的新投资计划中尽管也包含了促进经济转型的目标,但这付药主要针对的是第一个挑战,其首要功能是保增长。
根据发达国家产业演化的规律,一个国家从重化工产业阶段向服务业产业阶段转型的过程,是一个较长的过程。因为这是一个从资本密集型产业向技术密集型、人力资源密集产业转型的过程。支撑服务业发展的技术和人力资源等要素是内生的,很难通过引入来解决。同样有购买力的内需形成也是一个内生积累过程。总之,与中国从投资拉动、粗放的增长模式向内需拉动、技术主导的内生增长模式转型相适应,也需要宏观调控的方式转型,从短期刺激投资的短周期调控,向启动养育式长周期调控转型。因此,要培育中国内生增长所需的要素和环境。
如果说目前4万亿元的新投资计划,是对中国经济结构调整的硬性投入,重点保的是存量的稳定增长,那么在此之外,还应当针对中国经济增长模式转型,对中国经济进行以制度创新为核心的软性投资,为中国经济的增量增长创造条件。所以,我们只有新投资计划还不够,还应该推出推动经济结构转型的新改革方案。
3.谨防新投资失效,推动财政体制、投资管理体制改革。
为了保证如此巨额的投资能够按预定的目标进行,大力推进财政管理体制与投资管理体制改革势在必行。目前计划经济时期遗留下的审批项目式的政府投资管理体制,最大的弊端就是中央作为宏观与战略投资者,根本无法对数以万计的微观投资项目信息的真伪和可行性进行辨认。这样一种投资体制既是导致各地政府“跑部钱进”的根源,也造成了中央作为宏观、战略投资者的角色错位。要解决这个弊端,必须对现行的中央直接对投资项目进行管理的体制进行改革,从“项目管理”向“要素管理”转变。
最关键的是,从注重支出的财政资金管理,向注重结果的财政支出绩效管理转变。目前财政部门管理政府投资资金多重于分配,缺乏对支出后的使用过程、支出最终绩效进行跟踪管理和监督,由此造成了财政资金成为谁都想得到的唐僧肉。国家审计署多年审计结果表明,财政支出的许多专项资金有三分之一以上被挪用或改变用途,有的甚至中饱私囊。对于政府性资金管理,从中央到地方有关部门多次下发红头文件,三令五申,但存在问题却纠而复生、查不胜查,这充分说明传统的监管制度、监管手段已经失效。根据发达国家的经验,以及从目前我国部分地区取得的初步经验看,建立一个以财政支出绩效管理为导向,以现代信息技术为平台的信息透明、权力制衡、全面监督的政府资金管理体系势在必行。(作者单位:国家行政学院)
更多精彩评论,更多传媒视点,更多传媒人风采,尽在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欢迎访问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