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中国经济将率先复苏(2)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1月21日 09:15  《理财周刊》

  银行能否增加贷款是关键

  谈到经济刺激政策,汪涛认为,中国财政刺激政策意义远远要大于中央财政拿出多少钱的问题。实际上,刺激政策把很多项目提前实施,而且提前配套资金。

  是不是还会有很多后续政策出台呢?“我觉得还会有,随着近期关于负增长的消息出台,政府还会出台很多政策。但是财政政策绝对不可能撑起经济的发展。经济的发展要刺激经济的主体,就是企业、银行和居民,大部分的资金还是来自于银行,所以银行的贷款非常关键。”

  实际上银行有非常充裕的流动性,而且它的不良贷款率也比较低。企业和家庭相对来说负债水平都比较低,另外财政政策也可以刺激资金到位,这些都可以帮助银行增加贷款,但是银行会不会增加贷款还是一个未知数。随着“国九条”出台,又有一个“金融30条”,这些都是如何让银行增加贷款,如何让中国的金融体系增加它的杠杆化,这是在财政刺激以外的关键。

  如果银行贷款增加不能达到一定的比例,经济增长的预期要打折扣。

  汪涛还表示,今年人民币兑美元会保持稳定,但是对其他的货币会出现波动。其实从贸易方面来说,中国即使是贸易顺差稍微减少,也会有两三千亿元的贸易顺差,对人民币还会有持续的升值压力。但是从资本这方面来说,很可能资本流入的压力要减少。但总体来说,人民币升值压力很难改变,但在目前出口衰弱的情况下,政府不会让人民币继续升值。

  关于新兴市场:风险还是机遇

  对于新兴市场的展望,瑞银环球新兴市场经济学家安德森表示,全球新兴市场经济的增长,至少在上半年,是不容乐观的。但就新兴市场而言,它们的资产负债表还是比较健康的,而且市场上的流动性、对风险的偏好,正在逐步地恢复。

  “作为新兴市场而言,我不太担心美国或者欧洲再会出现一个大型金融机构破产所带来的金融市场的风险,而我更加担心的是新兴市场内部崩溃的风险。”安德森说

  所谓的崩溃,是指这个国家的货币急剧地贬值,或者银行系统出现了危机。如果这样一来,大家就会争相把钱从资本市场中抽离出来。但是中国、巴西、印度也不存在这样的风险,而俄罗斯和韩国面临这样的风险,所以需要密切关注这两个国家的情况。

  安德森认为,新兴市场中,中国应该能够率先恢复,虽然今年第一季度经济数据有可能还是比较糟糕,但是从第二季度开始,经济情况将会趋稳,第三季度会有一定的复苏。巴西、印度、印尼,也有可能复苏,但不会像中国这么迅猛,但是在2009年,增长应该能够恢复为正的。最有可能发生危机的是韩国和俄罗斯,尽管还没有发生危机,但是至少和其他那些新兴市场比较,这两个国家的风险因素更多一些。

  关于全球经济:复苏时间漫长

  目前全球发达经济体正在“去杠杆化”过程,不仅在金融市场,在目前金融危机情况下,家庭同样也会减少消费,增加储蓄,这是在家庭方面的“去杠杆化”。瑞银集团全球首席经济学家兼资产配置全球主管夏德威认为,从这个意义上看,不管是在金融市场的“去杠杆化”,还是家庭“去杠杆化”的过程中,现在还是属于一个中期的阶段,还没有到底。

  “发达经济体经济调整的时间肯定是非常长的,而且所谓的复苏其增长率也可能是非常之低,复苏也肯定不是急速的反转,有可能是漫长的时间,需要以年来记时。”夏德威在上海告诉记者。

  夏德威说:“如果这次衰退是一个普通的衰退,可以预计美国或西欧一些国家到2010年实际的GDP增长率会达到5%,而实际上我们预测2010年各经济体的GDP增长率会比长期增长率低得多,这就说明我们这次面临危机不是一次普通的危机。”

  不要盲目抄底

  在目前情况下,投资者应该建立什么样的投资组合呢?这位瑞银资产配置全球主管称,还是应该采取比较保守、比较谨慎的策略,还是要尽量规避风险。尤其是全球股票市场,能源、大宗商品市场现在还没有稳定,因为很多投资者并没有确认政府采取的刺激政策将会收效。这种情况下还是采取安全的投资策略。因为现在杠杆化程度降低了,风险偏好程度下降了,无风险回报率也减少了,在这种情况下要获得高收入的机会也非常少。

  在资产配置的时候,可以关注公司债,尤其是那些股权回报率超过行业平均、有稳定现金流和稳定分红的公司。要回避原先要靠高通胀,或者高比例的借贷才能发展的行业,比如说房地产或者房地产投资基金,或者大宗商品、基本原材料、能源市场,也包括新兴股票市场。中国经济通过政府的刺激政策能够复苏,还是值得投资的。

  至于个人投资者,主要取决于个人的处境,对于风险偏好的程度,或者他目前处于哪个生命周期,以及他能否承受短期的风险以获取长期的回报。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更多精彩评论,更多传媒视点,更多传媒人风采,尽在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欢迎访问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


    新浪声明:此消息系转载自新浪合作媒体,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Powered By Google

网友评论 更多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flash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