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救市:系统危机与道德风险的权衡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1月18日 04:20  《长江》杂志

  如果是市场出了问题带来的系统性危机,不用政府出手,因为市场机制本身就可以解决这些问题;如果是市场机制出了问题,那政府就必须出手,因为只有外力才可以解决市场机制的问题。如果一有问题,政府就出手救市,投资人就会很自然地把风险意识抛到脑后,这就引起了经济体中过分的投机和资产泡沫,而政府为了减低资产泡沫破裂时对整个经济体的负面影响,就不得不加强控制,用微观手段控制人们对风险的投入,从而在本质上偏离了市场经济的主旨,形成一个“政策市”。救市的本质是解急。解急是暂时行为,但影响却会是长久的。政府“入市”应非常谨慎。

  次贷危机的历史坐标

  此次金融海啸与1929年的经济危机相比,流动性相当充足。此次金融海啸并没有让整个的银行体系崩溃。只要居民感觉到他们存到银行里的钱,存在退休基金账户里的钱还是安全的,他们就不会像1929年那样突然之间出现恐慌性停止消费。我认为,恐慌性停止消费是上个世纪30年代大萧条很重要的原因。

  救市需要考虑的第一个因素是,当前经济的危急情况是有局限性的、小规模的,还是系统性的、大规模的?如果是前者,无论情况有多糟,政府都不应出手救市。市场经济的发展需要所谓“创造性的毁灭”,旧的不去,新的就不来,就没有发展和提高。局限性的危急情况即使恶化,也不会影响大局,只要经济整体健康,市场机制可以发挥功效,恢复过来只是时间的问题。

  (《救市因素:系统危机与道德风险的权衡》,刘劲,9月20日《21世纪经济报道》)

  很多人把此次金融危机与1929年、1930年的危机相提并论,认为此次金融海啸破坏力之大、波及面之广,为近70年来之最。 我认为,这可能是对世界金融史和对世界经济史的一种误读。上个世纪30年代的经济危机,美国和欧洲普遍经济下降幅度达到30%,失业率达到了25%以上。而且1929年、1930年的危机对实体经济的影响很严重,那次经济萧条持续了10年之久。

  此次金融海啸与1929年的经济危机相比,流动性相当充足。此次金融海啸并没有让整个的银行体系崩溃。实际上,欧洲各国政府和美国政府这么大的力度来救市,就是千方百计地避免银行系统出现全面崩溃。

  我认为,只要银行系统不出现全面崩溃,只要居民感觉到他们存到银行里的钱,存在退休基金账户里的钱还是安全的,他们就不会像1929年那样突然之间出现恐慌性停止消费。我认为,恐慌性停止消费是上个世纪30年代大萧条很重要的原因。这一次的金融海啸虽然不会出现上述类似情况,但实体经济需要一段时间才能恢复,其中很重要的原因就是美国政府一贯的赤字运转,还有美国老百姓一直以来的过度消费。要使美国经济的情况好转起来,这两个主要的实体需要减轻负债额度。

  (《“中国大规模走出去正当其时”》,梅建平,10月28日《21世纪经济报道》)

  事实上,最近也有人把这次的美国金融动荡和1929-1933年以美国为首的西方世界经济危机相比,我觉得这两者之间还是有很大的不同。但是我想强调一点,美国1929-1933年的经济危机就和消费需求不足有很大的关系。因为消费需求不足,消费欲望不足,导致大量的产品积压,这样就导致大量的工厂停产倒闭,这样投资也会减少,产品卖不出去,谁也不会来投资,所以企业要么破产要么减少产量,这样又导致了大量的工人失业,大量的工人失业消费需求就会进一步减少,这样造成了恶性循环。

  所以,国内的消费需求保持合理的增长速度也是必须的。这次央行和其他国家的部门出台利率包括税务方面的政策,我觉得应该是针对不同的金融市场做出的选择,实际上是希望对中国的金融和经济进行综合的调控。一方面是增强投资者的信心,另外一方面也是希望在全球经济不稳定、动荡的时候能够对需求有一定的拉升作用。

  (《解读全球降息的影响》,周春生,10月9日和讯网)

  考虑多重救市因素

  救市的本质是解急。解急是暂时行为,但影响却会是长久的。

  国家在市场中必须承担维护产权和契约权益的责任,也应当建立和维护市场所需要的制度架构。此外,当意外市场事件威胁到太多公众利益时,政府有责任出面保护公众利益。相比过去,政府介入恢复信心的必要性确实高了很多。

  当然,如果政府干预救市,会带来很大的道德风险,这也是代价,也会很大。这就是为什么现代全球化了的社会里,政府的作用和角色大了很多。但权力增加很多的同时,对权力进行监督制约的必要性也大大增加,因此,就出现了现代宪政民主制度。这些同步发展不是偶然的。

  我们必须看到,在关键时候,政府不救市会有很大社会成本,但救市有好处,也有道德风险,两害相权究竟谁重、谁轻?由谁来判断?做出判断的人是否公正客观?是否有可靠的制度架构保证其公正客观?所以,政府可以在市场危机关键时候起重要作用,但是必须在问责架构下干预市场。

  这就是为什么在中国,伴随政府干预市场、解救市场危机的频率越来越多的同时,对政府权力的制约和问责机制也必须跟上,必需有相配的政治改革,否则,政府权力的扩展反而会给社会带来更多的代价。所以,我们不怕看到美国政府、中国政府因为其与市场的边界发生变化而频频介入市场,但我们怕只看到政府权力的扩张,而见不到对权力制约和问责的出现。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更多精彩评论,更多传媒视点,更多传媒人风采,尽在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欢迎访问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

    新浪声明:此消息系转载自新浪合作媒体,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Powered By Google

网友评论 更多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flash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