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越南经济危机观察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1月16日 01:11  《长江》杂志

  如果说中国的改革是摸着石头过河,那么越南就是不摸石头直接趟过河。越南经济全面开花式的改革与“急追直赶”式的高速增长,隐藏着诸多危机,而且越南在发展经济时忽略了宏观经济目标之间的平衡。在危机出现中期,又采取了激烈的措施调整,前宽后严的调控在某种程度上诱发了危机的爆发。越南故事对于中国,不无镜鉴。

  困境重重的越南

  越南经济全面开花式的改革与“急追直赶”式的高速增长,隐藏着诸多危机,中国的改革则一直坚持着“价贸财税金”的逻辑次序,金融改革和开放处于靠后的次序,中国政府对该项政策长期坚持。直到今天,中国的金融开放仍然非常有节制,对资本项下的外资流入仍然实施严格的管理,这也是中国在上一次亚洲金融危机中所受冲击较小,本次经济周期如出现波动也不至于剧烈的重要原因。

  虽然越南学习了中国重视外商直接投资的做法,但其外汇体制的改革速度要比中国快,所谓“船小好掉头”,越南正是利用其经济规模小、机动灵活的特性,实施了追赶的发展策略。很多改革措施一步到位,没有经过过渡阶段。越南虽然也对资本项下的外资流入有所限制,对银行兑换外汇有所限制,但这些限制措施远远不如中国严格,这导致了外资比较容易地进出,进而诱发了本次危机。

  在管理宏观经济目标时,越南政府的目标和重点也不甚清晰。一般而言,在经济增长、充分就业、物价稳定和国际收支平衡这四大目标间,应当确立重点、保护一部分核心目标,牺牲另外一些目标,想完全达到四大目标是不太现实的。中国宏观经济管理的主要目标是,保障经济增长和充分就业,为了经济增长,可以牺牲国际收支平衡,而只有经济保持稳定增长,才能保证实现充分就业的目标。在这里,我们要特别强调的是,稳定增长而非急速增长,而稳定增长必须防止经济过热。

  越南在发展经济时忽略了宏观经济目标之间的平衡。为了实现追赶式发展,越南在固定资产投资和FDI流入急剧增长的同时,保持外贸长期逆差;在贸易逆差的同时,保持财政赤字;在经济过热的同时,保持高物价的状态;在国内资产价格上涨的同时,不注意限制外汇资产的流入。在几方面失衡的同时,没有明确的调控目标,在危机出现中期,采取了激烈的措施调整,前宽后严的调控在某种程度上诱发了危机的爆发。

  特别是进入2008年后,越南经济形势大变,股市崩盘,楼市暴跌,物价暴涨,货币贬值,外资逃离。与11年前亚洲金融危机时,发生在泰国等国的一幕惊人的相似。

  尽管越南的金融危机不太可能蔓延到中国,但此次危机仍应当引起中国的警惕。一方面,中国宜积极呼吁亚洲发展银行等国际金融组织对越南进行救援。另一方面,中国应重新审视金融对外开放的进度;保持汇率有节制的加快升值;果断地治理通货膨胀,甚至不惜付出一定的代价。事实证明,敢于付出成本的调控才是有效的调控。

  危机发生的四大诱因

  在近50年的新兴市场发展史中,昨日的经济明星,往往会在很短的时间内逆转为金融危机的动荡之地,越南的发展似乎也符合这一路径。那么目前的危机究竟是如何形成的呢?据笔者分析,大致有以下几个原因:

  危机源于对通胀忽视

  通货膨胀失控是导致越南出现危机最重要的原因。5月份越南CPI指数同比上涨已达25.2%。通胀达到了失控的地步,这严重威胁了整个金融体系的稳定。

  政策调整过急诱发危机提前爆发

  应该说,越南官方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力图控制危机,但官方和既得利益者不想放弃“改革成果”,犹豫不决,既想维持经济增长,又不愿意付出调控代价,一拖再拖,丧失了调控的最佳时机;而且一些措施事先没有很好地审时度势,因此出台之后显得宽严失当,甚至适得其反。如不久前越南央行宣布将越南盾兑美元的汇率浮动值放大到2%,此举造成民间和股市的恐慌,不但令股市大跌,还使老百姓大量抛售越南盾,抢购美元和黄金,导致通胀的加剧和越南盾的贬值。又如在2008年2月官方突然一次性发行20万亿越南盾的票据,导致银行间拆借利率高达20%,诱发银行和企业出现资金短缺。

  从此次事件来看,越南政府的处理手法是操之过急的。从历次货币危机来看,放宽汇率波动的幅度或者贬值,很容易加大人们对贬值的预期,从而招来进一步的贬值预期,直到最后外汇储备消耗完毕,转向浮动汇率为止。所以本文认为,更合适的手段应该是提高利率,或对存款人采取保值贴补的方法。这样会牺牲一些经济增长,让一些企业倒闭,增加一些失业。但也只有这样,贸易逆差才会减少,进口才会下降,而这都有助于解决目前的危机。任何调控都必须付出代价,不愿意付出代价则会在最后付出更大的代价。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更多精彩评论,更多传媒视点,更多传媒人风采,尽在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欢迎访问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

    新浪声明:此消息系转载自新浪合作媒体,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Powered By Google

网友评论 更多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flash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