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对话卢中原:应对危机不能妨碍转变发展方式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12月21日 14:10  新华网

  新华网北京12月21日电题:应对危机不能妨碍转变发展方式——对话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卢中原

  新华社“新华视点”记者宋振远

  中国正站在改革开放第一个30年和第二个30年的历史节点上。

  胡锦涛总书记18日在纪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30周年大会上指出,在当前国际金融危机蔓延的情况下,要更加坚定地牢牢扭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面对国际金融危机,中国应如何汲取改革发展的经验和教训?如何防止在应对危机中滑向单一投资扩张的老路?如何确保“十一五”转变发展方式的战略目标不落空?近日,“新华视点”记者专访了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卢中原。

  汲取“短期波动冲击发展战略”的历史教训

  记者:改革开放30年,中国GDP年均增长高达9.8%,是同期世界经济年均增长率的3倍多。胡锦涛总书记在纪念大会上坦言,我国生产力水平总体上还不高,长期形成的结构性矛盾和粗放型增长方式尚未根本改变,影响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依然存在。

  历史地看,为应对短期经济波动,曾多次转移我们中长期发展的注意力,使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迟迟难以推动,影响到可持续发展。请您分析一下这方面的经验教训。

  卢中原:胡锦涛总书记的讲话闪耀着实事求是的思想光辉。讲话中多次强调了转变发展方式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事实上,早在“九五”计划(1996年至2000年)中,我国就提出了实现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提出这一目标主要是针对粗放式的高增长中,反复出现投资过热和低水平扩张严重等问题。

  当时,我国用同样的能源消耗所创造的国民生产总值,仅相当于日本的五分之一、英国的三分之一和美国的二分之一,而且也低于印度的水平。

  虽然“九五”计划提出很多好的设想,但1997年爆发的亚洲金融危机,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九五”计划的执行。面对通货紧缩和经济降温的趋势,经济政策对刺激经济增长的关注超过了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为保持国民经济快速增长,实施了积极的财政政策和西部大开发战略。

  “十五”计划强调对经济结构进行战略性调整,提高经济增长的科技进步效益和结构优化效益,重视资源的环境问题,相应也提出了一些环保指标,但是没有达到预期效果。

  这期间,经济的高速增长使得一些长期呼吁的老问题更加突出:投资和消费关系失调,部分行业盲目扩张、产能过剩,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缓慢,能源资源消耗过大,环境污染加剧,我国的经济增长方式仍然相当粗放。

  在总结历史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十一五”规划重新提出了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任务。明确要求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推进节约发展、清洁发展、安全发展,通过自主创新和循环经济,提高资源利用率,通过深化改革,形成有利于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体制保障,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更多精彩评论,更多传媒视点,更多传媒人风采,尽在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欢迎访问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Powered By Google 订制滚动快讯,换一种方式看新闻

网友评论 更多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