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浪财经 > 评论 > 中国行动应对经济下滑风险 > 正文
这里也涉及到中央和地方的财政关系。中央实施扩张性政策,要发挥中央投资的杠杆效应,必定需要地方以及社会投资的配套资金。地方财政比较困难的话,有几个解决途径,一是地方发债,或者国家发债,由中央转移支付。目前的政策取向似乎倾向于地方发债,但还没有定论。
内需的根本在于消费,而这也正是中央政府的无奈所在。大规模投入基础设施建设,但消费上不去,结果是不是会使得经济结构更加失衡,发展更加不协调?客观来说,短期内提高消费比较难,因为大幅提高消费首先需要大家有钱,有收入才有钱,有就业才有收入,有增长才有就业,这是一个链条。经济没有增长,就会影响就业,消费增长又是一个比较慢的过程。所以,当前,中央政府一方面希望扩大消费,另一方面的客观情况是,短期内扩大消费难度很大。所以,政府需要一方面在短期内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另一方面,从中长期发展和规划来看,需要从现在开始,花更多精力来调整宏观经济收入分配格局,使得居民收入在整个收入水平中的比例进一步上升,而不是政府和企业的收入占得更多。
另外,要把GDP增长和就业增长的关系搞清楚,明确就业增长比GDP增长还要重要。同时,在财政范围内,不论是调节税收还是给予补贴,要为百姓做一些力所能及的扶助。
扩大内需不能单纯依靠政府的力量,还要更多依靠市场。通过政府投资巩固私人投资的信心,通过减税减息降低私人投资的成本,通过放松产业管制扩大私人投资的空间,从而吸引更多私人投资进入到扩大内需的事业中去。
张晓晶
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宏观室主任,研究员
更多精彩评论,更多传媒视点,更多传媒人风采,尽在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欢迎访问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