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浪财经 > 评论 > 中国行动应对经济下滑风险 > 正文
不难看出,美国的金融海啸和中国的股市暴跌已经开始影响中国实体经济的健康与稳定。当务之急,除了紧密关注当下的全球金融动荡格局,还须及时反思和调整自己的金融管理策略,被动地“相机抉择”显然不能适应 当下的中国经济发展和大国金融战略,尤其是在目前全球金融动荡的时局下切勿因噎废食,应该积极地改善市场环境和完善市场规则,制定长期金融发展战略,并适当地将危机变机遇。因为,每一轮金融危机都是一次大洗牌,有时强者会变弱、弱者会变强,有时会让强者越强、弱者越弱。如果一味地采取跟随策略,显然会出现“共振”,也就很难扭转现有的格局。
对此,笔者建议中国应该采取如下措施:一、中国政府应该通过中美高层对话来呼吁美国政府对美元负起相应的责任,对美联储滥发货币拯救美国本土经济的行为应该加以限制,避免更大的风险再次向全球转移;二、中国应该继续加大科技创新和新能源开发领域的投入,争取在下一轮经济革命中占有一席之地;三、中国应该积极改革现有的金融体制,加速农村金融改革的步伐,加大金融监管的力度,完善法制化的市场环境,对外则应该积极拓展中国金融全球协调的能力,尽快成为全球金融新秩序的制定者,而非随从者;四、对跨境资本流动的监管应该进一步加强,防止输入型的通货膨胀危害中国经济。
当务之急除了慎用货币政策、管好金融机构、看好钱袋,还必须尽快利用财政收入来为全民建立社保体系,以防御下一轮更大的泡沫和危机。
维持资本市场的持久健康发展至关重要
中国股市的跌跌不休,不但蒸发掉了24万亿元市值,也蒸发了中国居民的投资信心和消费信心,从而使启动内需的计划更加困难。但是24万亿财富的蒸发不但抑制了当前的消费,也严重压缩了人们对未来的消费和支出,于是房地产和汽车等支柱产业下滑也就成了必然。接着,房地产和汽车低迷之后又会影响至钢铁、水泥等行业,再经过层层传导,从而就彻底地进入了实体经济的循环圈。
目前困扰中国股市的核心矛盾是大小非和限售股,他们的规模远远大于市场中的流通股数量,对二级市场的冲击和威胁是显而易见的,我们不能再对这个问题继续回避和拖延,否则误国误民。既然股改已将风险后置、“新老划断”已经带来了规模相当于大小非1.51倍的限售股,那么就得面对这个现实,应该按照历史遗留问题来处理,当市场承接能力差、信心不足时,对大小非和限售股应该进行及时的“管制”,否则中国股市在未来几年仍然很难有出头之日;其次,应该及时叫停沪市的新股发行和再融资,及时“停车修理”、休养生息,等市场信心恢复后再开通;再次,将支持超大国有企业发展的战略调整为支持创新型中小企业的发展。对此,国家可以通过对中小企业减免税、优先安排融资、优先贷款,从金融政策等方面给予倾斜。
中国救市新思维值得肯定
此次中国宣布高达4万亿人民币的救市计划,标志着中国政府企图采取直接入手干预股市和楼市的思维悄然转变,转而从实体经济入手,刺激消费、扩大就业、提升消费者信心,从而实现间接拯救资本市场和维持中国经济持续发展的目的,显示了中国政府救市的思维走向更加深化和务实,对经济形势低迷的长期化做好了心理准备。计划宣布后我国股市全线持续飘红,可以认为是资本市场给予的最好回答。
正如温家宝总理多次强调的那样,在当前情况之下,最为难得的是信心。从实体经济出发,着眼大局,提振消费者的信心与消费预期,才是拯救当前中国资本市场窘境的最佳着眼点,也是维持中国经济健康持续发展的基石。
更多精彩评论,更多传媒视点,更多传媒人风采,尽在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欢迎访问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