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华网北京11月15日电(记者陈芳 宋振远 姚玉洁)中国近日出台扩大内需的一系列政策,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当宽松的货币政策,同时推出扩大内需的十项措施,安排了高达4万亿元的投资计划,释放出“保增长”的强烈信号。而拉动投资和消费,房地产行业的重要作用不可替代。
据专家测算,房地产业每增加100万平方米建筑量,就能吸纳30万人的就业。仅以今年北京700多万平方米保障房和“两限房”的开工计划来算,就能解决240万人就业,并带动钢材、水泥等市场需求。
有关专家提出,在扩大内需中,地方政府一方面要充分发挥房地产拉动经济增长的作用;另一方面,要避免经济结构中过分依赖房地产业。只有合理的产业结构,才能有效应对风险。
“历史从来不是简单的重复。从出台的宏观调控政策可以看出,加大保障性住房建设、解决中低收入群体的住房困难,鼓励自住性消费需求是一个鲜明特点。”复旦大学房地产研究中心主任尹伯成说。
10月中旬,中国国务院出台“加大保障性住房建设规模,降低住房交易税费,支持居民购房”的有关政策,引起各方关注。11月5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强调加快建设保障性安居工程,加大对廉租住房建设支持力度,更凸显政府通过一系列政策,“接长”保障性住房“短腿”的决心。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副部长齐骥12日表示,中国保障性住房建设今年投入将超过1000亿元。今后3年,中央财政将投资9000亿元,用于廉租住房、经济适用住房建设和棚户区改造,平均下来每年有3000多亿元的投入。
业内人士指出,加快保障性安居工程的建设,既是保障民生的需求,也是拉动经济的需求。据测算,廉租住房的建设和经济适用住房建设,将拉动建筑业的发展,可以提供200多万个就业机会。如果把上下游产业加在一起,每年保障性住房建设将带动投资近6000亿元。
目前,越来越多的城市正在酝酿出台保障性住房规划管理的若干意见,将对规划选址、住宅容积率、公交配套等相关内容进行规范。这意味着,“市场的归市场、保障的归保障”楼市调控思路,在实践中展开。
当前,中国宏观经济政策调整后,有关专家看来,“加大金融对经济增长的支持力度,取消对商业银行的信贷规模限制,合理扩大信贷规模”等政策,是对楼市的“实质性利好”。有关措施表明,中央鼓励居住消费的态度明确,对个人住房按揭贷款或将进一步放松。
此前,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央行出台政策“组合拳”,为买房人“松绑”减负:从11月1日起,对个人首次购买90平方米及以下普通住房的,契税税率暂下调到1%;个人住房公积金贷款利率下调0.27个百分点;居民首次购买普通自住房和改善型普通自住房,最低首付款比例调整为20%。交易成本降低,有利于减轻购房者负担,有助于稳定房地产市场信心。
但需要强调的是,降低住房交易税费,本质是为解决有效需求不足的问题,目的是“支持居民购房”,而不是支持“高房价”,调控政策绝非“救价”。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有关专家表示,当前房地产市场成交萎缩、信心不足,要启动低迷的楼市,需要三个“一点”:即国家税费降一点,银行利率降一点,开发商让利使房价降一点。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推动购房者入市。
很显然,新一轮楼市调控政策不是开发商期待的简单“托市”。它一方面强调放松银根,鼓励消费;另一方面强调调整结构,引导市场。这将有利于商品房与保障房之间的平衡发展,有利于将房价控制在合理区间内,防止因房价大起大落冲击经济平稳较快增长。
更多精彩评论,更多传媒视点,更多传媒人风采,尽在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欢迎访问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