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随着独立投行的终结,现代华尔街以金融创新为主题的镀金时代也过去了
文 本刊记者 李硕
几乎没有人能够想象,华尔街的旧时代会在短短一周之内结束:先是雷曼兄弟申请破产保护,随后美林投入美国银行旗下,到了9月21日,最后两家独立经营的投资银行摩根士丹利和高盛集团也宣布转型为银行控股公司。至此,自大萧条之后人们所熟悉的华尔街代表性物种——投资银行彻底退出了历史前台。
无论从哪个角度看,这一角色的消失似乎都令人难免有些伤感。长久以来,投资银行通过为客户提供咨询服务、证券买卖等业务获取高额利润,同时,由于比从事储蓄和贷款业务的传统银行更少受到监管,投资银行凭借其更大的自主性和灵活性创造出各种新型金融产品,使华尔街在过去数十年间始终成为“金融创新”的代名词。
不过这些并非是投资银行的全部能量,在高盛、摩根士丹利、美林等声望最高的金融机构的推动下,美国证券业日益影响了全球市场。就在次贷危机发生前,人们谈论的每一次大型交易和每一个战略的背后,几乎都存在着一家美国的投资银行。
然而转瞬之间,大厦坍塌了,现代华尔街赖以立足的基本业务模式遭到了质疑。在信贷危机的冲击下,大规模的资产减记让人们饱受惊吓,投资银行的高负债率则摧毁了投资者的基本信心。如今,人们熟知的华尔街已经被新的秩序所替代,整个美国金融体系更加类似于1933年格拉斯—斯蒂尔法案执行前的格局:一家金融企业可以同时拥有商业银行和投资银行两种业务。但是问题依然存在,这种转变能否真正挽救华尔街?大规模的综合性银行是不是金融机构的最佳模式?
倾覆
如同过去一样,在雷曼兄弟申请破产保护之前,人们仍然期待着经历过无数磨难和崩溃的华尔街可以从灾难中恢复过来。市场上的交易会再度活跃,指数重新上涨,而那些通过告诉其他公司怎样在困难中挽救自己的投资银行们仍然会是华尔街上最受瞩目的群体——过去的数十年间,他们始终是最具盈利能力的金融机构,即便是在今年第三季度,高盛和摩根士丹利的财务报表上仍然显示了盈利。
可悲的是,这并非平常时日,信贷危机的全面扩散使市场再也不能容忍投行这种过度依赖杠杆的商业模式。在被美国银行收购前,美林的杠杆率为28倍,也就是说,这家公司的每1个美元都对应着28美元的债务。次贷危机发生后,高盛和摩根士丹利并没有出现流动性危机,并一直想办法降低杠杆率,但在转为银行控股公司前,他们的杠杆率仍然分别高达28倍和33倍,而通常情况下,商业银行的杠杆率在10-15倍之间。
在市场繁荣的时候,投行可以借助杠杆实现高额收益,投资者极少为此担心,然而在市场下滑时,杠杆便成了巨大的加速器。对于依靠短期资金的投资银行来说,这无疑是灭顶之灾。因为从技术上看,这种模式往往让投行在牛市中表现得十分出色,然而他们一旦犯错,麻烦便会透过杠杆无限放大。资金不够宽裕的投资银行很容易因此而陷入流动性危机,这也正是贝尔斯登和雷曼遇到的最大麻烦。
更多精彩评论,更多传媒视点,更多传媒人风采,尽在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欢迎访问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