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热钱魔咒(2)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9月22日 11:55  南都周刊

  “热钱”让产业升级

  秦旺

  85后,初涉江湖,“江湖”充满了错综复杂的表象,不断尝试或许能触摸到表象背后的真实。

  粮食、水务等垄断产业,正因为政府管制和价格机制造成的不均衡而成为国际资本追逐的热点,同时也正在促动他们的改制和升级。

  粮价三把“锁”

  你或许根本不会把国际一流的投资银行跟养猪联系起来,不过,就在上个月高盛却斥资2亿至3亿美元在华收购了一家养猪场。

  虽然高盛后来否认了自己的员工在养猪,可在06年时它已收购了国内最大的肉食加工企业双汇,这次被媒体冠以秘密养猪,让人不免联想其要渗透到中国农业产业链的步伐。

  除了养殖业,跨国粮商正大步进入粮食消费市场,构建自己粮食购销网络系统及农产品加工企业。比如新加坡丰益公司和美国ADM公司在华投资成立的益海集团,目前是国内最大的粮油加工集团。

  2008年刚开头,益海就在石家庄投资建立了日处理小麦1000吨的面粉厂;6月23日,益海在陕西兴华市的总投资额为4.8亿的食品公司奠基;7月28日,益海在吉林白城投资了3.5亿的食品公司奠基,日处理水稻能力700吨。

  “中国目前可投机领域只有农业了。”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投资与市场研究室主任曹建海分析说,目前,国际热钱对投资前景黯淡的楼市与股市没了兴趣,期货市场中国还没发展起来,剩下的只有大宗产品是热钱的偏爱,石油、铁矿石、贵金属等都曾被热钱炒作。但是这些大宗产品的价格已经在高位,炒作的空间很小,唯一价格仍处低位的大宗产品就是粮食。

  曹建海认为,国内粮价与国际粮价形成的巨大差价,是吸引热钱进入粮食产业的关键所在。2008年5月以来,国际市场上1斤大米的价格超过了6元,而同期国内市场还普遍在每斤1.50元左右徘徊,只有国际市场价格的1/4;除大米外,国内面粉价格大约5800元/吨,国际市场价接近7000元/吨,相差约20%。

  事实上也是,中国的粮食价格一直以来都并非由供求关系决定。三把“大锁”控制着国内粮价的涨跌,第一把“锁”是锁住了粮食出口,为避免国内粮食价格失控,中国政府一直严格控制粮食出口。第二把“锁”是粮食直补政策,指农民种植粮食作物直接补贴,根据地方人口平分到亩,按耕地面积直接由中央财政从粮食风险基金中拿钱补贴给农民。第三把“锁”则是粮食储备制度,截至2008年3月,中国的粮食储备总量为1.5亿~2亿吨,当市场粮价出现波动,政府就动用储备粮进入市场稳定粮价。

  虽然政府能通过国家储备粮与市场调节并存的体制,加之控制粮食出口以斩断国外粮食价格对国内价格的影响,以此来稳定国内经济生活。可是当国际粮价飙升,农资价格上涨幅度远大于国家补贴增加时,农业补贴已失去稳定粮价的功能,结果更是加大了热钱指向价格上涨潜力最大的粮食市场的动机。

  实际上,如今农民种粮意愿低已是人所皆知的事实。自2007年以来,粮食收购价格上涨不过5%,而化肥价格上涨幅度却大部分在50%-72%之间,据发改委统计,2004年至2006年,中国农民种粮的每亩纯收益分别为382元、329,元、320元。而2007年该数字估计将降至300元以内。

  粮库倒闭潮背后的机遇

  农民种粮收益的逐步下降,不仅严重挫伤了他们的积极性,也说明了粮食价值被严重低估。为此,有学者甚至形容农业直补政策为“口惠而实不至”。

  不过,在全球28个国家出现粮荒,全球粮食储备已经降至35年来的最低水平之际,各方人马都纷纷认定,作为世界上最大的粮食消费市场,中国政府为刺激粮食生产,保证粮食供给安全,未来肯定会让粮价上涨。而有的国际推测就认为中国粮价到年底将翻一番。

  曹建海表示,如果按这个推测的结果来算,那么投资粮食市场的利润比高利贷还要高。因为高利贷有很大的风险成本与讨债费用,而粮食除了短期的储存费用之外,成本很小。

  另外,中国农业保护机制的不健全,也为国际热钱的追逐创造了可能。2004年通过的《粮食流通管理条例》就有很大漏洞。该条例规定个体经营户只要具备相应资格就可以买粮卖粮,而且只有买卖的下限,没有上限,如果热钱收购一大批这样的具有采购资格的公司,那么他们就可以合法地大举买卖粮食。

  同时为外资进来打开第二个方便之门的,再加上从2008年开始,中国关于外资企业进入粮食流通领域的WTO过渡期已结束,跨国粮商开始进军中国粮食流通领域。近期,四大跨国粮商ADM、邦吉、嘉吉和路易达孚开始向中国最大的粮食储备企业中储粮频频发起猛攻,为的就是寻找粮源,建立粮食加工流通企业。

  强大的中储粮自然有防御外资的能力,而各地方国有县级粮库却未必能抵挡住诱惑。由于县级粮库取消了农业税,也没有了国家“定购粮”任务,在被完全推向市场后,根本竞争不过拥有财政支持的国储粮库、省储粮库、市属粮库,一大批原来国有系统的县级粮库不得不倒闭。

  就在今年7月,产粮大省吉林开展了国有粮食购销企业产权改革,为“支持央企、引进外企、发展民企、壮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原则上,市县级的国有粮库将不被保留。据有关报道,吉林省四平市原市直属9家粮库中,能留下的只有3家,其他命运未卜;四平下辖的梨树县30家左右粮库中,肯定能留下的也只有2家。

  大规模县级粮库的倒闭,为四大粮商的进入提供了绝好的渠道。有学者撰文指出,外资正好可以采取租赁、控股甚至购买等方式,利用这些粮库原有的“国字号”粮食收储网络,进而建立各种加工厂,巩固粮食收储网络,加强对粮源的控制。而被逼上绝路的县级粮库,自然不会拒绝攀上这些“大款”的机会。

  对此,国家发改委价格监测中心的刘刚在接受媒体采访时也表示,国内粮食流通领域确实存在一些问题,特别是粮食流通体制还不是十分健全。随着跨国公司陆续在国内建立小麦、大米等加工企业,会加剧粮食流通领域的竞争,对国内的粮食加工企业形成一定压力,局部地区实力较弱的粮食企业经营会比较困难,同时可能会加大粮食市场价格波动频率。但从一定意义上讲,也能促进加快粮食流通体制的改革。

  水务产业的溢价风暴

  水务产业的投资热潮比起粮食产业来,也相差无几。近年来,国际水务巨头们,对中国水务市场的胃口是越来越大。

  2007年新年伊始,法国威立雅水务就出资17.1亿元,收购了兰州供水集团45%的股份,这是威立雅在华获得的第21个合同。该项目估计能给威立雅带来16亿欧元收入,是06年其100.8亿欧元营业收入的1/16。

  可是这还仅仅是威立雅一系列大手笔的序幕。同年3月,威立雅以高于项目标底价3.1亿元的9.5亿报价,获得海口水务集团50%股权;9月,又以超出净资产额3倍的21.8亿元夺得天津市水业49%股权转让项目。

  据相关部门统计,2007年的中国水务市场,由世界企业直接和间接提供的供水服务,已超过当年全国供水总量的15%到20%,污水行业更高,这个比例达到50%到70%。

  “随着价格的逐步放开,城市污水处理量的不断增大,(水务)这块‘蛋糕’将非常诱人。”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中心主任牛凤瑞很看好水务市场的投资前景。

  牛凤瑞长期关注国内水价政策的变化,据他介绍,在03年以前,中国城市水务行业被看作“非生产性福利事业”,政府一直是水务的投资运营主体。这直接导致的结果是,水的价格被严重低估且被挥霍。

  与此同时,不合理的低水价,根本不能对水资源进行优化配置,实际上还鼓励了水资源的高消费。如农业用水仍采用“土渠输水、大水漫灌”的灌溉方式,有效利用系数为0.4~0.5,而发达国家已达0.7~0.8。工业用水的效益也非常低下,城市居民生活用水浪费现象也很严重。牛凤瑞举例说,在城市,由于政府实行补贴,自来水的价格甚至不及成本。

  政府为抑制浪费,也曾出台过一些措施,水利部从2004年1月1日起,将供水价格纳入商品价格范畴进行管理,也公开发文表示,允许社会资金、外国资本可以采取独资、合资、合作等多种形式,参与市政公用设施的建设,为使水资源优化经济结构配置,国内水务行业将从社会福利事业向市场化水服务业转变。

  政策上的松动以及中国快速的城市化进程都给这一行业带来了诱人的商机, “我看好中国的水资源行业。”连国际著名投资大师罗杰斯也认为,中国亟待解决水资源的问题,而这其中就蕴含了宝贵的投资机会。

  然而,令人疑惑的是,以威立雅为典型代表的外资巨头,每次的投资额度动辄高出净资产2至3倍,如此高的溢价收购,威立雅将通过什么方式来赚取回报呢?

  “首先,水务经营不同于一般行业,它往往经营周期长,经营机构常处于垄断地位,投资回报比率较为稳定。”牛凤瑞说,威望迪公司在上海浦东价值2.6亿欧元的合资项目中,合作期限长达50年,合作项目包括水处理、自来水管线铺设及水费收取等。虽然目前只实现12%-15%的投资收益,但从长期来说,实现收益时间充足。

  此外,在经营期间,水价的上涨将提高投资的收益。虽然在中国,水的定价权完全在政府。但作为政府来讲,外资购买水业资产,某种程度是增加财政收入。因此,地方政府为使资产被外资高溢价收购,“一般会约定每年或每2-3年按照一定的比率逐步提高水价。”清华大学环境系水业政策研究中心主任傅涛在其执笔的文章《水业资产溢价背后的“十式腾挪”》中,表达了这一观点。

  现实中也有例子支持傅涛的观点,如天津自1997年与威立雅合作起,到2007年的10年间,天津居民生活用水的价格已由每吨0.68元提高到3.40元,水价上涨近5倍。

  更多精彩评论,更多传媒视点,更多传媒人风采,尽在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欢迎访问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

【 新浪财经吧 】

我要评论

Powered By Google ‘我的2008’,中国有我一份力!

网友评论 更多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