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浪财经 > 评论 > 可口可乐全资收购汇源果汁 > 正文
9月3日,中国汇源果汁集团有限公司宣布,可口可乐提出以179.2亿港元收购汇源果汁(1886.HK)全部已发行股本。另据可口可乐公司发布的消息,控制汇源果汁66%股份的三大股东已经接受该项交易。
不管本次收购最终能否通过政府的反垄断审查,我们都可以由此出发谈一谈有关品牌价值的话题。
可口可乐收购汇源果汁的价格按美元计算大概是23亿美元,此前,联想集团收购IBM个人电脑业务时支付的对价是12.5亿美元。很显然,汇源果汁集团的价值远远高于IBM个人电脑业务的价值。
那么,“汇源”的品牌价值与“Thinkpad”相比,哪个更高?
这就涉及品牌价值的评估标准问题。
Interbrand和世界品牌实验室的品牌价值评估体系,都是以企业为基础的,但是在现实生活中,单一业务的价值也是一个极其重要的内容,而且往往更具实际意义。我们屡见不鲜的“分拆上市”现象,以及通过剥离特定业务使企业股价得以提升的案例,都是强有力的佐证。2-1=3,这是值得深思的。如果考虑到某项被剥离的业务往往也具有价值,“2-1=3”的公式甚至可以改写成:“2-1=3+1”。
之所以会存在这种现象,是因为能够创造价值的,不仅仅是“品牌”。反过来也就是说,“品牌”无法说明一切。
当然,这显然不是说“品牌”就没有相对独立的价值。同一家中国企业制造的商品,贴上不同的商标,价格就差异巨大,其根源就在于“品牌”的相对独立性。联合利华无限期租赁“中华”品牌,实际上就是试图为“中华”这个品牌单独定价。当然,这样一种特殊的供求关系,很难找到一个合理的价格。类似的案例还有香港加多宝租用“王老吉”。
长期以来,并购重组都是全球经济领域极其重要的现象,与单独为品牌定价的现象相比,要显著和普遍得多。但是Interbrand和世界品牌实验室的品牌价值评估体系,基本上忽略了这一点。也就是说,他们的品牌价值评估体系更多的是为“理论”服务(如果不是为企业的“虚荣心”服务的话),而不是为经济生活的实际需要服务。因此,Interbrand和世界品牌实验室在事实上把“品牌”庸俗化了。作为一位品牌届的人士,无论我们怎样谦虚地推崇投资银行的地位和作用,都不应该觉得自己的遗憾可以因此减轻一点。
基于上述理由,我认为单独评估“品牌”的价值是没有太大必要的。企业是以利润最大化为目标的组织,在实际经济生活中,评估具体业务的盈利能力要比单纯评估企业品牌的价值更加重要。
而且我们通常讲的“品牌价值”这个概念,如果对它进行深刻的剖析,就会发现它无非是说“值多少钱”。这个看起来超凡脱俗、颠扑不破的概念,一旦脱离具体的交易环境,就只能是温室里的花朵,一点都经不起风吹雨打。按照Interbrand的评估方法,先确定企业为了让这个品牌实现未来五年的收益所需要投入的有形资产,再用未来收益减去有形资产投入,从而得到品牌价值。可是对不同能力的经营者来说,同一个品牌的价值是不同的,这也恰恰就是并购重组行为得以发生的前提条件。更何况,在不同的宏观经济形势下,同一个品牌的价值也显著不同呢?这就无须赘言了。
更多精彩评论,更多传媒视点,更多传媒人风采,尽在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欢迎访问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