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浪财经 > 评论 > 国开行贷款被挪用58亿炒股炒楼 > 正文
8月27日,审计署审计长刘家义所作的2007年度审计报告中披露,国家开发银行贷款审查制度执行不严格,贷后监管不到位。审计共发现国家开发银行违规发放贷款91.04亿元,贷款被挪用245.72亿元,其中58.41亿元贷款违规进入股票市场、房地产市场,以及国家限制发展的产业和领域。
审计报告披露的问题暴露出这家欲转型为商业银行的政策性银行在内控与监管方面的痼疾。
旱涝保收的政策性银行是中国经济改革进程中的过渡性安排,随着金融改革的深化,政策性银行的商业化转型是大势所趋。但由于政策性银行普遍没有建立起完善的公司治理结构和科学的投资决策机制,没有一个内控严密、运营安全的运营机制,腐败案件随时可能出现。
因此,中国银行业的真正危险不在于不良资产的多寡,真正的危险在于制度缺失,在于中国银行业迄今尚未明晰产权以及建立有效的公司治理结构和内控制度。尽管上市普遍被认为是国有商业银行在过渡期内增强竞争力的最优安排,但改革者应倍加清醒:国有商业银行的内在机制未作根本性改造就上市,实际上是打通了银行与股市的风险通道,银行与股市的风险就可以相互传递,经济运行过程中的风险系数将大大提高。而挪用贷款炒股炒房这类逆市场规则的行为更折射出国有银行在制度建设方面的滞后。
应该说,中国迄今为止在银行业方面的改革令市场人士充满期待,但中国银行业要达到国际标准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例如,政府控股银行的高层最终任免权仍掌握在政府而非银行董事会手中。从更广泛的角度看,中国银行业需要花时间建立起一种真正的信贷文化,即贷款决策应建立在借款人的信用可靠性以及对贷款风险的分析评估上,不能仅靠银行与贷款人的关系或政府的政策。另一方面,银行改革的关键不在于银行的不良贷款率是否因为政府注资而减少,而在于银行是否建立起了一套防止新增不良资产的有效机制。
尽管有关部门在以前所未有的决心发动一场银行革命,但看起来,这场银行变革短期内不大容易令国有银行的竞争力发生脱胎换骨的变化。政府固然在借鉴国外商业银行的治理模式来推进国有银行的市场化改革,作为改革主体的银行也深知这是最后的救赎。但从尊重市场规律的角度看,政府必须给予银行作为市场主体所应有的商业空间,使其真正获得内生的竞争优势。事实上,各家银行均承认,银行改革最终能否成功,关键在于是否建立了健全的现代商业银行运行机制。而成立股份公司、引进战略投资者,只是建立现代商业银行制度的条件,经营机制则是内因、是根本。从国际经验看,银行改革比其他领域的改革要更为艰巨、漫长。与世界大银行相比较,上市仅仅是中国银行业改革走出的第一步,接下来还有一系列艰巨的任务。
因此,政府主导下的国有银行改革,在全球化的竞争框架下,已经严酷到如若失败将彻底出局的程度。在管理层也认为上市不是救命稻草的情形下,决定银行健康发展的最终筹码就不在于其获得国家注资额度的大小以及上市之后的市值大小,而在于各家银行现今以及未来一段时期内能否拿出一份真正能增强内生性竞争优势的菜单,真正建成资本充足、内控严密、运营安全、服务优质、效益良好、创新能力和竞争力较强的大型公众持股银行。
不过,为了达到这一目标而采取的具体措施是什么?投资者似乎并不十分清楚。进一步,未来,中国银行业将如何通过建立一套相对完善的公司治理结构以使自己的经营管理水平和核心指标跻身国际先进行列,各家银行应该给出清晰的路线图。
上海 章玉贵
更多精彩评论,更多传媒视点,更多传媒人风采,尽在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欢迎访问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