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把握一保一控方针 保持经济增长势头(2)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8月20日 05:08  中国证券报-中证网

  持续的结构性CPI高涨、实际收入水平增长的乏力以及消费变动内在的规律决定了我国难以在短期再次出现消费结构升级与总量加速,在中期存在回落的风险。1-5月中国消费名义增长速度达到21.1%,实际增速达到13%,较2007年出现加速的趋势。但是这种趋势是难以持续的,虽然国家出台了很多消费启动的政策。这是因为:1)通货膨胀及其预期对消费者行为的冲击决定了2008年上半年消费上升只是一个短期现象,进一步的通货膨胀冲击将使消费者行为发生逆转。例如、石油价格的上涨将打击汽车消费的增长,房地产的疲软和居住类价格的上涨将压低居住类消费支出。2) 2008年居民实际收入增长幅度的下滑以及国民收入分配格局的进一步恶化都不足以支撑中国消费的加速和升级。3)在1998-2002年中国消费加速和消费升级刚完成的前提下,中国消费难以期待在短期内发生下一个消费革命;4)经济下行区间将进一步引领消费回落。经济史还没有出现过经济下滑时期实际消费出现加速的先例。

  从上述3个方面我们可以看到,在中国国民经济系统中已经生成了向下的冲力,即便不采取更多的紧缩的调控政策,这些冲力本身就会使今年的经济增长回落2个百分点左右,如果依然延续“双防”的宏观经济政策,中国实体经济必然在外需和投资实际增长速度下滑的引领下出现过度调整的危险,很有可能使明年的经济增长低于9%。必须看到,由于中国所处经济增长的历史方位,GDP年增长率低于9%,就会使整个社会整合处于紧张状态,城镇化速度就会有所降低,就业问题就会更加突出。经验数字表明,如果GDP年增长率低于8%,我国就会进入类似发达国家不景气的状态。假如我们不能见事早,预防有力,不排除在今后两年中国宏观经济出现较大的起落。因此,保持我国国民经济当前的增长势头应成为当前宏观调控的中心任务。

  第二,正确处理好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和控制通货膨胀的关系,将物价上涨保持在合理的、社会可承受的区间。中国价格上涨的结构性、补偿性、成本推动性以及国际性等特点决定了中国价格上涨不仅具有必然性,也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中央提出的控制物价过快上涨,是正确的。但有些人简单地把消除价格上涨作为宏观经济政策的核心目标,这是片面的。这样不仅无法完成宏观调控的任务,而且会损坏中国经济增长的基础,妨碍改革的深化。将价格上涨幅度保持在目前可承受的范围应当成为目前宏观经济政策的另一个可行的落脚点。

  本次物价上涨在本质上是初级产品与制成品相对价格的调整,这种不仅是要素价格改革的必然产物,也是中国解决结构性问题的核心前提。因此,结构性价格上涨既具有必然性,又具有必要性,我国将在相当一段时期要面对这种结构性价格上升。因此,将完全消除价格上涨做为中国宏观经济政策的短期目标一方面不具有可行性,另一方面还会妨碍中国结构调整以及要素价格改革的战略进程。

  中国结构性价格上涨所具有的国际输入型特征超越传统的“供给推动”和“需求拉动”分析框架,我们需要从世界经济循环和周期变化的角度来审视中国结构性物价上涨的本质。中国价格上涨的结构性特征不仅决定于中国的全球化、工业化以及结构调整等因素,也决定于全球分工体系的调整、世界不平衡、美元贬值以及金融全球等因素。简单通过国内宏观经济政策来控制价格的上涨不仅难以起到良好的治理效果,反而会使中国过多承受国际通货膨胀的治理成本,导致中国实体经济出现过度的波动和下滑。中国价格治理必须要有国际视野,在加大国际协调、进行必要的国家商品价格形成机制干预的基础上,展开国内结构性价格上涨的治理。

  更多精彩评论,更多传媒视点,更多传媒人风采,尽在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欢迎访问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

【 新浪财经吧 】

我要评论

不支持 Flash
Powered By Google ‘我的2008’,中国有我一份力!

网友评论 更多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