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本轮粮价上涨的特点及原因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6月02日 06:58 中国青年报

  张锐

  -与国际范围内粮食价格快速上涨同时,中国粮食市场的价格也是一路走高。作为最基础的初级产品和最为广泛的民众消费品,粮价的不断攀升不仅正在挑战着本已严重的通货膨胀,而且也直接影响着百姓的生活质量。因此,对于拥有13亿人口的中国而言,能否在确保粮价稳定的基础上提供一种健康的粮食安全生态就变得异常关键而重要。

  一

  来自国家发改委的最新报告显示,2008年第一季度,中国的稻谷、小麦玉米大豆价格分别比上年同期上升6.0%、7.2%、9.6%和83.8%。专家认为,2008年国内粮价必定是高位运行。如果本轮粮价上涨峰值能够达到上一轮1995年的峰值,那么从时间序列数据看除大豆外三种粮食价格还有近20%~25%上涨空间,而即使粮食实际价格不能再次达到1995年的峰值,三种粮食价格的升幅也不会低于10%。

  产品价格的运行一般都会打上市场背景的烙印,因此,与历史上历次粮食价格上涨相比,本轮粮价的上升具有自己明显的特点:

  ——粮食价格与粮食产量逆运行。理论上而言,粮食产量的增加意味着供给的增加从而可以驱动粮价的下降,但这一基本的原理却被现实所颠覆。2006年,中国粮食产量超过49000万吨,2007年粮食总产量冲高到50150万吨,与此相反,2006年和2007年的粮食价格却分别上涨了9%和40%。

  ——粮食价格获得了流动性充足的支持。与以往粮食价格上涨都是发生在货币供应量不足状态完全不同,新一轮粮价上涨却存在于流动性过剩的金融环境之中。这就意味着,国内货币供应量增速持续保持高位有可能对粮食需求形成一定的拉动作用。虽然粮食需求弹性较小,但一旦货币市场导致消费者产生所谓“货币幻觉”(如严重的通货膨胀),则很难保证粮食购买行为不会走向极端(如“抢购”、“窖藏”等),从而进一步推升粮价。

  ——国际粮价因素的传导。与1988~1989年粮价上涨是因为价格“闯关”所致以及1993~1995年粮价暴涨是由“总需求拉动”不同,本轮粮价上涨的明显力量就是“国际化”与“价格输入”。

  二

  从一般意义上讲,尽管可以将自然灾害频繁和流通环节不畅等变量引入粮食价格上涨的坐标中来,但这些临时性因素并不是决定粮价上涨的决定力量,推动粮食价格上涨的根本性动能在于不断推进和日益加速的中国工业化和城市化。

  第一,工业化与城市化的扩容加剧了粮食的需求,进而产生粮食供求局面的失衡。一方面,目前我国的城市化率只有30%,而国际上一般在工业化中期的城市化率至少要达到50%以上。按照这一标准,我国的城镇人口要在现在的基础上增加2.5亿,由此必然大大增加对粮食的需求。另一方面,伴随着工业化与城市化加速推进的是城乡居民经济收入明显提高和食物消费结构的明显升级,从而导致粮食消费需求出现较大的结构性变化。食品消费结构升级主要表现为食用油、肉禽蛋奶和精加工食品消费需求迅速增长,由此导致生产食用油的油料作物和生产肉禽蛋奶的饲料原粮需求大幅增加。与此同时,由于饲料用粮和工业用粮主要为大豆和玉米,这一变化直接导致大豆和玉米消费需求大幅增长。资料显示,2007~2008年度,我国玉米消费需求较上年度增长3.6%,大豆消费需求较上年度增长5.7%。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更多精彩评论,更多传媒视点,更多传媒人风采,尽在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欢迎访问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

【 新浪财经吧 】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Powered By Google
不支持Flash
·城市对话改革30年 ·新浪城市同心联动 ·诚招合作伙伴 ·企业邮箱畅通无阻